「我可以相信對方嗎?」 3招教你識破眼前這個人!

从一个人的「说话语言」,是可以听出多重心理线索的。讯息解读错误,非但制造紧张冲突,更会刺伤彼此心灵,让人生徒留遗憾。

根据心理师林萃芬多年咨商的观察,她认为:想要有效沟通,最重要的,就是要听懂对方话语中的弦外之音,了解对方内心的心理、感受、想法,调整好彼此对话的频道,再开始沟通,才能顺畅沟通!《从说话洞察人心》精彩试阅:

据媒体报导,俄罗斯总统普丁对乌克兰发动全面侵略战争,从原本稳操胜券3天拿下基辅, 但因为掌握情资过于夸大不实导致错估情势,令俄罗斯引以为傲的闪电战术失灵,目前战事已持续一个多月。

过度夸大自我实力,很容易提高别人的期待,届时若做不到,就会给自己带来压力。 图/时报出版

为了避免人际摩擦,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隐藏想法,或是包装说词,在这个讲究「包装」的时代,每个人都难免会夸大一点,不然,别人就会觉得你讲的话「不够有趣」、「不够分量」。也因此,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第一个要做的功课就是测出对方的「说话的可信度」有多高?

检测法⑴:先把他话中所有的「形容词」删除,然后再把「事实」重新组合一遍

要一个人的可信度有多高?我的方法是,先把他话中所有的「形容词」删除,然后再把「事实」重新组合一遍。假如直觉告诉我:「哪有这么夸张的事情?」或是「这件事情的过程太不合逻辑了。」我就会想办法印证:对方说的话和事实有多大出入?是全部捏造?还是部分夸大?倘若发觉对方讲话常常会「夸大其词」,那就要对这个人说的话「打点折扣」,不要照单全收;尤其是跟工作有关的事情,更需要再三印证。

检测法⑵:从细节说明判断出真相

林萃芬心理师解释,我有一门课程是在教授企业的人资部门「如何判断求职者的危险行为因子」,很多从事人资工作者都很苦恼,如何在面谈的过程中正确判断:求职者「所说的」跟未来工作时「所做的」是一样的,而不会在面谈时把自己说的很厉害,可是实际工作后却发现是吹嘘夸大,造成公司的损失。

有次看到电动车特斯拉(Tesla)的创办人马斯克(Elon Musk)分享他面试求职者的心得,对于怎么分辨对方是「吹嘘」还是「事实」的技巧,非常值得参考。

马斯克每次与求职者面谈的时候,必定会问一题:「请告诉我:你遇过最棘手的问题,以及你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因为马斯克发现:「真正解决问题的人,讲得出细节,他们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另外他也清楚:「真正遇过棘手问题的人,绝不会忘记当时痛苦的情况。」

从对方说明处理细节的过程,还可以适时提问,倘若对方的回答都是「很简单」,或是「很快就排除困难」、「时间太赶才会无法完成」,就需要再印证一下。

举个例子来说,曾经有科技业的人资应征写程式的工程师,其中一个求职者做到一半后表示「由于时间不够充裕」,所以没有全部完成,当时人资部门跟单位主管都认为,这个求职者的专业程度还算足够,也很认真完成一半,便邀请他进公司,但之后这个同仁的工作却始终都无法完成,总是做到一半,经过一段时间才找到真正原因,事实是他只会写前半段程式而不会写后半段的程式,如果他坦承自己的困境,公司其实可以协助他解决困难,但他却总是把问题推给「时间太赶,才会做不出来」,而且会把做不出来的责任推给催促他的人身上。

检测法⑶:注意说话的人会不会受听众反应所左右

另一个测量方法是,我会注意说话的人会不会受听众反应所左右?通常一个喜欢吹嘘夸大的人,都非常在乎听众的反应,当听众的反应越热烈,他们就讲得越起劲。

讲话有时候就像写作文,写记叙文的时候,自然要夸张一点,多用一点形容词,要不然,就像在记流水帐,完全吸引不了别人的注意力。不过,在写论说文的时候,就不能太过吹嘘,需要符合事实,才能避免让别人觉得说话不够真实,可信度很低,不利于信任感的建立。

换个说法:将「夸大的说法」换成「具体描述事实的语句」

发现自己讲话有夸大的倾向时,试着删除与主题无关的形容词,学习具体描述客观事实。譬如,有人请你帮忙找工作,原本想说:「我认识一堆上市上柜公司的大老板,帮你安排职位,只要打通电话,比叫外送还要快速简单,等着听我的好消息。」不妨换成具体描述事实的语句:「我朋友的公司可能有一些工作机会,我先打听看看,再给你消息。」

过度夸大自我实力,很容易提高别人的期待,届时若做不到,就会给自己带来压力,长久下来,也会降低别人对自己的信赖感,反而失去渴望的友谊。

本文摘自《从说话洞察人心:摸透对方心理,把话说得恰到好处,轻松驾驭人际关系》,2022/04/19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