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高校教授,平时令学生闻风丧胆,假期熬夜边备课边哭...

你可以想象得到,组会骂人犀利的导师,在深夜里边备课边哭泣吗?

网友暗戳戳分享:妈妈是大学教授

学生眼里:闻风丧胆的角色

我眼里:寒暑假ddl一边熬夜备课一边哭的大学老师

不得不说,导师,总让人感觉是有距离感的,不过话说回来,一些导师身上的落差感也不是没有的:

多发生在年轻导师身上,虽然没那么多意外,但是有种把导师处成兄弟的感觉......

知乎一话题下,不少网友分享自己与导师的相处日常:

01

因为导师是新来的,目前没有空的实验室,所以在一个大导师下面干活。

导师:你组会去嘛?

我:不去。

导师:你不去,我也不去了。

热评:这个跟我们宿舍逃课对话有什么区别啊

02

本人女,本人导师15岁上大学,22岁读博士,算是个小天才吧,已婚却没有孩子,跟她说话没有什么代沟,有时感觉她像个可爱的小姑娘(不谈学术的时候..)然后到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我:老师,我不会毕不了业吧?

导:怎么会,你肯走能毕业的,论文好好写,不要怕。(老师拍拍我的腿)

我:那您看见我论文的时候也不要怕(我也拍了拍老师的腿....)

我导愣了一秒,狂笑!!!

03

在斯坦福大学,有一位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他在人工智能领域享有盛名。但在办公室里,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电子游戏爱好者。他甚至在办公室里设置了一个游戏角落,和学生一起玩最新的电子游戏。

这位教授认为,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放松大脑,激发创造力,有时候还能从中获得研究灵感。

985教授的摆烂文案

反向成了招生广告

经过媒体报道,“段子手”教授也不少:

南开大学的胡金牛教授的简介中,他自嘲地描述了自己的教育经历和工作历程,例如,他提到自己本科毕业后的一年空档期是由于找不到工作,他还自嘲地描述了自己作为期刊审稿人的经历是“被人强拉进去的”。

在研究方向上,他备注了一些幽默的评论,例如,他的一些研究方向是“目前火的(得)一塌糊涂,其实都是为了生存”。

南开大学另一位陈璟教授的个人简介也非常有趣:

他直接以第三人称展开介绍,例如,他最自豪的是能在30岁之前出了趟国逛逛,读完了书,还顺便拿到了一些文凭。

荣誉称号里的表情包则是杀疯了一般的存在——

【那些只是虚名而已,就好像浮云一样.jpg】

两位教授除了幽默感,搞起科研真的不含糊:

胡教授,目前他已经在原子核物理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不过他坦言:原子核领域属于夕阳学科,基本上发不了Nature和Science。此外,胡教授还在影响力不错的Astrophysics Journa等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十余篇论文。

陈教授,目前已在顶级物理期刊上发表100余篇文章,并被累计引用2000余次。2018年,他参与合作的一篇论文登上了Science。

这么看为什么两位教授的文案能够出圈,真是离不开“反差感”,网友辣评:你们南开教授进修过相声吗?

华中师范大学也有一位“宝藏”教授戴建业,他在B站开设网课,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讲解古诗词,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

戴建业教授的授课风格生动有趣,他将古诗词中的人物描述得活灵活现,例如,将杜甫称为“宠妻狂魔”,孟浩然称为“佛性青年”,李清照称为“暴躁少女”。

淡泊名利的陶渊明,是多少人心里诗和远方的代名词。

结果《归园田居》的“草盛豆苗稀”,被戴建业吐槽“种的什么鬼田,如果我种田种成这样,绝不写诗。

这样一个成天“我滴个天”,动不动语出惊人的可爱老头,其实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

他的出现,简直像大学课堂的一股“泥石流”。课堂上的戴老师总是金句不断,是一个被古诗词耽误了的段子手。

上课的风格,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浪漫得要死,狂得要死,好玩得要死”。

他的幽默不仅体现在授课内容上,还体现在他对自己生活的幽默态度上。在华中师大的校园里,你要是碰上一个喜欢穿牛仔裤配旅游鞋的老人,骑着老旧的自行车,从你身边悠悠地经过,见到学生还会两眼笑得眯成一条缝,别怀疑,多半就是戴建业了。

随着这些教授频频出圈的事迹,背不少网友发出期待:“我导能不能刷到”、“导师也请卷起来”……社交平台上,这样的留言很有代表性。

这也引发我们思考:

师生关系中,切实的让学生感受到真诚和平等,这也许是学生们真切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