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需要追求事事完美,而是感覺踏實—「分享自己的脆弱,你可以更堅強」

脆弱并不是我们所能选择不要的东西,接纳真实的自己。 图/freepik

我的双面人生

「双面人生」这样的用语或许有些极端,却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感受。这种感受由来久远,但在现代社会因网际网路与社群媒体而更为强化。人们尽情在网路及社交媒体上「展现」自己,仿佛自己人生的一切都很完美。史丹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社群媒体呈现的景象往往太过美好。研究团队表示,大多数社群媒体使用者会主动过滤要分享的资讯,并且进一步对所分享的影像与事件进行加工,让它们看起来更美好、更具吸引力。举例来说,新手爸妈会在社群媒体分享宝宝的可爱照片,却隐瞒那些难以成眠的夜晚、批评及指责、与伴侣之间缺乏亲密,以及婚姻中所承受的压力。或是企业界专业人士在LinkedIn 发文,谈到工作计划大有斩获,却绝口不提一路上的困扰、倦怠,以及人际关系的崩坏。

浏览这些选择性分享的结果,会导致很多人以为别人似乎都过着幸福梦幻的生活,只有自己陷在困境中。这种错误的概念导致人们感到困扰,始终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够好,而这又会形成恶性循环,于是人们开始发表愈来愈多经过编辑与过滤的贴文,就连对自己说跟自己有关的事,也是经过过滤与筛选的产物。目的是什么?其实说穿了,就是为了要跟网路上的亲朋好友互别苗头。当这么多社群媒体使用者这样做,使得所有人愈来愈活在虚假的外表之中,不管是发文者与浏览者(大多数的人会在同一天扮演这两种角色)都会因为这样而心情更恶劣。

这种活在虚假表象的恶性循环,当然不只出现在社群媒体。我们不只在网路世界扮演浮夸的自我形象,在职场、社群活动,甚至连自我对话,都倾向于打造一个完美版本的自我,因而造成心理学所谓的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亦即你所营造的自我形象, 与真实的你并不一致。

社会学家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在一九五九年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提出所谓的「前台」(front stage)与「后台」(backstage)的自我。

高夫曼认为人生就像是一出戏,我们在社交场合或是想欺骗自己的时候,会呈现出前台自我;前台自我通常带有表演性质,仿佛我们扮演特定的角色给观众看。至于后台自我,则是我们卸下面具时所呈现的自我,我们不再扮演某种角色,不再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不再以某种武断的完美标准或是虚假的个人英雄主义标准衡量自己。高夫曼认为,前台自我与后台自我并不是二元对立,大多数的人类行为是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间。但一个人若是花太多时间扮演前台自我,尤其是前台自我与后台自我所扮演的角色差异太大,往往就会遭遇困扰。

我的人生已经够让我烦恼了,再也不需要更多困扰了,所以我收到那封询问人生成功秘诀何在的电子邮件后,立刻决定公开我的强迫症经验。我的动机是否在帮助跟我一样默默受苦的人? 当然,这是一部分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我希望我的自我认同能保持一致。我在《户外活动》写了一篇长文,将自己的生病经验全盘托出,毫无保留。不过这篇文章后来被删减了一大段,因为我的编辑担心,独自与心理疾病搏斗的读者阅读那些段落,可能会有不良影响。以下是刊出文章的部分内容:

对我来说,写出并发表这篇文章当然不是件轻松愉快的事,但这比起继续觉得自己像个骗子要来得轻松多了。后来,这篇文章很快成为我的专栏点阅次数最多的文章,我收到几百封电子邮件,许多读者与我分享他们的心理疾病历程,其中包括许多知名的专业人士。(这件事也让我知道,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面临挑战,遭遇艰难的生命黑暗期。)我的本意并不是要写出高人气的文章,我只想做真实的自己,也真实的对待别人。我希望透过书写,诚实的谈谈自己的强迫症病情,摆脱分裂人格带来的困扰,缓解认知失调的不适, 缩小前台与后台自我之间的差距,让我的强迫症可以稍微获得治愈,即使是一点点也好。

在这段难熬的日子里,我学到重要的一课:我不能再继续拚命的实践个人英雄主义,幻想着做出天下无敌、举世无双的成果。我只要做自己就好。

踏实的其中一项原则,是脆弱

脆弱的意思就是对自己坦诚,也对他人坦诚,甚至不惜正面迎战自己的弱点与恐惧。

脆弱向来是佛教、斯多噶主义、道家这些传统思想的一部分。这些传统思想的共同点,是强调深入探索你的内在经验,接纳好的、坏的、美的、丑的。这些传统思想告诉我们,面对自己的脆弱,就能更认识自己,更信任自己,也能与他人建立亲密、具有养分的关系。

十三世纪的神秘主义者埃克哈特大师告诉我们,你自以为的弱点,其实是你的强项; 你自以为的强项,其实反而是你的弱点。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你会发现愈是愿意努力去解决,愈是愿意接纳,愈是愿意分享自己的脆弱,你就会变得更加坚强与踏实。或许我们不妨把脆弱当成裂缝,想填补裂缝,就要面对裂缝,而且必要时还要勇敢的予以揭露。

学会信任自己

接纳自己所有的经验并不容易,有时候甚至很恐怖。发现自己有地方有瑕疵、很脆弱,心里会很难受。休士顿大学学者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在著作《做自己就好》(Braving the Wilderness)写道:「我的研究总共得到超过二十万笔资料,找不到一个没有脆弱就能有勇气的例子……你能想到有哪一个发挥勇气的时刻,是与风险、不确定性,还有展露情绪无关?」但布朗也说,你愈是熟悉脆弱,愈能接纳你的脆弱,人生就会愈美好。布朗的研究证明,接纳自身的脆弱,能增加自我价值感、建立亲密关系(包括与自己的亲密关系),有助于个人创新,也能提升同理心。况且,我们其实别无选择,只能接纳自身的脆弱,至少如果想过着满意的生活,就必须接纳脆弱。

几年前,我去听诗人哲学家大卫.怀特(David Whyte)演说。散场之前,我在笔记本写下这段话:你在乎的事情会让你脆弱。你在乎的事情会让你心碎。「在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无论你在乎的是一个人、一个人生目标或一场运动比赛。事态发展往往未能尽如人愿,还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持续变化。孩子长大离家、到了强制退休的年龄、身体开始逐渐衰老、输掉一场重要比赛、计划化为乌有、相互厮守几十年的伴侣离世……世事就是如此。

该如何面对这样的人生? 一种最常见的防卫机制就是阻止自己在乎。与其付出所有, 还不如轻松度日。封闭自己的心,将内心最深处与外在世界彻底阻绝。也许这样一来,痛楚就不会如此深刻,但同时也冲淡生命中的喜悦,因而错失许多丰富的经历。想要拥有完整而充实的人生,我们需要脆弱。正如怀特写道:

脆弱并不是一种弱点、一种短暂的微恙,也不是我们所能选择不要的东西。脆弱是我们基本的自然状态,一种一直都在、无法避免的暗流。逃避脆弱,就是逃避我们本性的本质。

无论有多难,只要停止奔忙,你就再也不会对自己的任何一部分感到陌生。你会开始了解你的全部。而了解自己的全部,就能信任自己的全部。信任自己的全部,就能拥有真正的力量与信心。诗人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写道:「我想展露。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不想一直隐藏。因为隐藏的我就是一个谎言。」

《踏实感的练习》。 图/天下文化

本文摘自《踏实感的练习:走出过度努力的耗损,打造持久的成功》,2022/12/27 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