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界双子星李政道与杨振宁,为何分道扬镳?

中国人的骄傲 杨振宁和李政道是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天花板,在世界物理学界都有崇高的声誉和威望,二人在1957年共同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二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他们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并且当时他们的年龄都非常小,杨振宁35岁,李政道只有31岁。 他们是中国永远的骄傲,但令人不解的是,此二人之后逐渐分道扬镳,具体原因扑朔迷离,各有说辞。

李政道和杨振宁 署名顺序之争,根生嫌隙 1951年杨李二人合作发表了一篇关于统计力学的文章,首次给出了不同热力学函数的严格定义,揭开了统计力学研究领域新的一页,为此二人受到了爱因斯坦的亲切接见,这是二人合作真正的开始。

但好景不长,二人就因为两篇论文署名前后问题产生矛盾。 第1篇论文《凝聚理论》的署名是依照国际惯例按照作者姓氏第一个字母的英文顺序排列,写的是李政道和杨振宁。杨却以自己比李大4岁的理由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李政道名字前面,李听后错愕不已,最后还是勉强同意了。 而第2篇论文《格气和伊辛模型》中的署名问题由于李政道的坚持, 他的名字排到了前面,自然是符合国际惯例的。这两篇小论文本来同属于一篇大论文,署名顺序却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国际罕见,中国文人的卑劣性格体现无疑。 署名之争为二人日后的合作带来了阴影,李政道决定以后不再跟杨振宁合写论文。李政道不知道的是,这次争论背后还有杨政宁妻子杜致礼肚子里的掺和。 按照杨振宁的意思,李政道研究不太顺利,想帮帮他,想依从国际惯例,两篇文章都按照李、杨的署名顺序来写,却遭到了妻子杜致礼的反对。 杜致礼骨子里认为李政道此人不值得信任,这才有了这次纷争。 一年半后,李政道离开了普林斯顿大学。

杨振宁和李政道 峰回路转,再次合作 1953年,李政道选择去了哥伦比亚大学做助教,三年后,他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物理学教授。 1953年到1956年,杨李二人虽在两个地方分别做研究,但二人还保持着一定的交往和联系,并没有彻底决裂。一次偶然的学术正面,又将二人拉回到了合作的轨道。 1953年杨振宁和米尔斯合作,提出了非常有名的杨米尔斯规范场方程。 但李政道看出了其中的缺陷,其出发点是站不稳的。恰逢杨振宁到哥伦比亚大学探望李政道,李政道跟杨振宁谈了自己的看法,二人经过激烈争辩,杨振宁被说服。 二人又开始合作写了论文《重量子守恒和普遍规范转化》,署名为李、杨,这是二人重新合作的开始,一直到1962年,二人一共合作写了32篇物理学文章,内容覆盖了从量子物理到统计力学,二人合作研究的威力远远要大于他们各自的单兵战斗。

李政道 双剑合璧,斩获诺贝尔奖 成果当中就有使他们在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发现。该定律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物理学中的重大革命。也正是这一次辉煌成果,让二人的合作甚至是友谊走向了穷途末路。 目前公认的说法是,李政道最先发现了这一定律的突破口。 1956年4月底的一天,杨振宁专门开车从长岛到哥伦比亚看望李政道,李政道知无不言,把其研究内容和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性通通告诉了杨振宁。 杨振宁听后,第一反应是激烈反对,但二人经过了反复的讨论磋商,最终杨振宁被说服。 杨振宁对李政道的想法作出了重要补充,他说可以通过这一理论将弱作用领域给攻克下来,使这一理论更为丰满。李政道觉得此话有理,如果二人合作的话,会使该理论写得更为完美,二人一拍即合。 二人对所写的内容作了明确分工,展开了友好的竞争。 二人在两周内分别完成了各自的茁衰变分析。一个月后他们完成了论文,该论文是由李政道执笔,所以署名李政道在前。这篇文章便是使他俩获得1957年诺贝尔奖的《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质疑》。

杨振宁 巅峰荣耀背后的名利之争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该年的物理学奖颁给杨李二人。在诺贝尔奖委员会通知以及所有的媒体报道中,都是按照国际惯例,按获奖人姓氏的英文字母顺序来确定顺序的。 李政道在前,杨振宁在后。 当杨李两家到达斯德哥尔摩准备出席颁奖典礼时,杨振宁却提出他希望能够凭借自己年长的优势在李政道之前领奖,还提出他的夫人杜致礼希望在出席晚宴时能跟瑞典国王并行, 也就说她要第一个走进宴会现场。杨振宁紧随其后第二个与瑞典皇后并行。 李政道听到杨振宁的这些要求之后,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杨振宁不罢休,转而去求助李的夫人秦惠若。 秦惠若还是非常识大体的,她跟李政道说如果此事闹出了笑话,会在国际场面丢了中国人的脸面,李政道这才勉强同意。 李政道心里虽然不快,但获得诺贝尔奖的巨大喜悦冲淡了他的愤怒。

李政道 世纪决裂 真正让物理学界双子星走向决裂的是一篇别人写的记事散文。1962年5月12日,伯恩斯坦在美国杂志《纽约客》上写的《宇称问题侧记》一文。 主要记述的是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故事。 但作者在写谁先找到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突破点的时候,含糊其辞,说是二人灵光一现的共同想法。看似平淡无奇的一篇散文,却引发了科技史上的一次大争论,最终导致中国最牛的两位科学家自此之后彻底分道扬镳。 此时李政道又回到了普利斯顿高等研究院,与杨振宁比邻而居,办公室也在隔壁。当李政道收到伯恩斯坦的这篇文章校样的时候,没做多少修改。 杨振宁却对文章提出了很多意见,说文章中有很多地方令他极为痛苦,他要跟李讨论。 杨振宁要求把文章中所有的姓名排序,都要把他排到前面,包括标题上的、诺贝尔奖宣布时的、以及领奖时的。他还要求将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排在李政道的夫人秦惠箬之前,因为他的夫人比李的夫人年长一岁。

杨振宁 李政道对于杨振宁在此事上的反复无常,很是不解。 李被搅得焦头烂额,感到很失望,所以提议杨振宁今后不要再合作了,杨振宁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失声痛哭,说他还是非常愿意合作的。李政道为此感到无可奈何,他们最终同意暂停合作。 自此之后,杨振宁和李政道从此各自发展,不再来往,发表观点也是针锋相对,写的传记和接受采访都把宇称不守恒规律的发现说是自己的贡献比对方大,原先密切合作共创辉煌的师兄弟落了个形同路人的结局,让人不禁唏嘘。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