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何永久绝交,到底怪谁?听听老梁怎么说
---- 不守恒的友情:署名惹的祸
张爱玲曾说,有些话不说不代表不了解,有些人不见不代表遗忘。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世界级的物理研究者,曾一起发表过诸多学术性论文,亦师亦友的两人却在获得诺贝尔奖这项至高荣誉之后,因署名问题停止合作,分道扬镳永久绝交。
老梁说,两个人绝交到底怪谁也无法下定论,如今两个人都到了一定的年纪,早年的恩怨,现在也能云淡风轻地化解,只不过到这般年纪也很不愿意主动伸出手了。
翻开历史的画卷,作为中国科学界的顶级泰斗,世人对杨振宁微辞不一。老梁客观地谈及,杨老先生他在巅峰待过,也在谷底待过,但从始至终把科研作为人生的第一诉求,没有追逐金钱或者权利,也没有单纯地去追逐荣誉或名利,在科学上的操守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的。
识于兴趣相投,一起搞事业
杨振宁和李振道相识于1946年,两个人师出同门,只不过杨振宁比李振道年长四岁,李振道在西南联大时,杨振宁已身在美国。
李振道被吴大猷推荐出国参与原子弹小组,但当时国外并不开放原子弹制造技术,原子弹小组解散后李振道留美以公费去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学习物理理论。两个人在芝加哥大学第一次见面,就迅速熟络起来。
两个人都往物理方向做研究,后一同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两个人合写统计力学论文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受到了重视,故而受到偶像爱因斯坦的邀请约谈,并得到了"祝你们在物理上取得成功"的最大祝福。
这是对这两位年轻人最好的鼓励与肯定,极大鼓舞了他们两人在物理上有所建树的信心。
毁于署名争论,一言不合就分裂
1957年,两个人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被物理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成功挑战了爱因斯坦,在业界取得了一大突破,从而获得诺贝尔奖。
按照科学界的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该按合作者姓氏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来排列,在诺贝尔奖官方公示以及所有媒体对外报道的都是李振道的名字在前,杨振宁在后。
在去斯德哥尔摩颁奖的时候,杨振宁提出想按照年龄顺序先于李振道上台接受荣誉,李振道不同意。杨振宁转而去和李振道的妻子商议,在其妻子婉言劝说下,李振道勉强同意。
虽然这个小插曲很快就被诺奖荣誉冲淡了,但几个月后风波再起,因伯恩斯坦在《纽约客》发表的《宇宙问题侧记》一文中,给李振道看的文章校样中未做什么修改,排名依然是"李杨"不变。
但杨振宁却因此很痛苦,向李政道提出不同意见,希望自己的名字写在之前,或者是在名字那里单独标注是因字母顺序而写,如果都不加标注那就得直接写为"杨和李"的标准,李振道认为他的想法太过于无聊,大失所望之后建议两个人暂时停止合作。两个人决裂,不再合作任何学术论文。
正如老梁所言,在巨大的金钱利益面前,就算不直接提及金钱,且只说名誉问题,两位大家还是不能免俗啊,你我都不是超凡脱俗之人,面对名誉的诱惑,还是忍不住,难以自持理性与客观。所以因这点两个人绝交情有可原,都是世俗之人,哪能就拱手相送名誉。
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振宁自身也坦言:诺贝尔奖有积极意义,但同样也有负面作用,大部分合作获奖的人最后很多也都分道扬镳了。
毕竟在这样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面前,署名真的很重要,决定你之后的论文成果以谁的名字命名。所以杨振宁对物理研究成果的坚持与真挚,也让他在争论署名之事时丝毫不让。
落叶终得归根,杨振宁回国定居
在美国居住了58年零一个月之后,杨振宁还是想回到养育他的故土,于是他回到清华园定居。总理请他吃饭时,也随口提及了一句"听说您与李振道不和"便也没有往下深究前因后果。
老梁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杨振宁这样一位中国科学界的顶级泰斗,毫无疑问是具有标杆性质的人物,那么对于大人物的传统就是"为尊者讳",这是孔夫子时候便流传下来的:"寓褒贬,别善恶,微言大义,为尊者讳。"所以黑不问白不会问,谁也说不清楚,孰是孰非。
老梁直言,中国政府潜意识里仍然坚持,中国人在诺贝尔奖里留下名字是史无前例的荣誉,也由衷的希望这两位泰斗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他们能够握手言和也是一大盛事。
由政府在广州组织的一场学科研讨会中,李振道和杨振宁受邀出席,杨振宁在与钱三强握手之后,随即也与李振道握手,被在当场的记者迅速咔咔快门拍下,认为这是"历史性的握手"。
但两个人是否能够和好如初便是后话了,他们都想要站在自己所热爱的世界与领域里闪闪发光,却都不愿意成为那个名字在后的人。
后台湾作家写了一本杨振宁个人传记《规范与对称的美--杨振宁传》,引起了李振道的极大不满。本来已经和大陆协商好出版简体字版本,这本书李振道买了不少,并在书中加了一封信,直接送到了大陆的政界、商界、学界手里。
李政道的信中极力阐述书中歪曲事实侮辱他的言论,这一插曲也就让这本杨振宁的传记没办法在大陆如期发售,简体字版本也就不了了之了。
杨振宁自己也坦言,他和李振道两个人的关系有些地方比他们和自己的太太还要密切,这样深厚的一个关系在破裂的时候,跟一个婚姻的破裂是在同一个等级的痛苦的。可见他对这位老友的深厚友谊,还是深表惋惜的。
对人生来说,必不可少的东西可能并非是取胜,而是曾经也无悔的战斗过。李叔同说,过去的事情也已经过去了,未来也不必预思量,当下也就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杨振宁和李振道两人的决裂,是华人界里著名的一段公案,也是华人学术界的一大损失,可旧事重提,就是因为它从未被妥善处理,如今都已是白发泰斗,处理这些恩怨也就云淡风轻不针锋相对了,就看谁能够先伸手,先言和。
守恒的定律,这不守恒的友情,老梁抱着客观态度陈述真实记载,不偏不倚,不做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