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为何喜欢频繁修路 同条道路反复修 到底有何玄机
如果你来武汉旅游,你会发现武汉是个大工地,怎么到处都在修路,从地图上显示修路的区域密密麻麻。
如果你一直生活在武汉,你会发现武汉俨然变成一个大工地,有些路三天两头的修,但总是修不好,到底是道路的质量不高,还是路上的轿车太密集,让道路承受不了这种负荷,出于爱护公路的目的,而不得不重新修路,总让人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城市,武汉对比其他同档次的城市,会呈现武汉经常在修路,这样的修路并不是道路出现损坏才开始修路,而是某些路经常修路反复修路,路修完以后还是非常容易破损。
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城市,举全省之力发展武汉,武汉举全市之力发展中心城区,在城市化不断外扩的情况下,修路更应该是新城区新板块的专利,在武汉出现了中心城区的很多路经常反复被修路,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1武汉缺乏整体的统筹能力
武汉一条路每次重复修,修路的项目工程不一样,不同的部门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立项,不同的财政拨款,因为项目的主体不同,不能很好的将资源衔接在一起,促使一条道路因为不同的项目需求,需要走不同的审批流程,需要反复修。
比如某条路,有雨污分流的项目时候修一次;需要安装燃气管道的时候,修一次;需要安装电力、通信项目的时候修一次;需要修地铁的时候,道路会修一次;需要扩宽道路修一次路;需要美化道路,还是要修一次路;修高架还要修一次路。
也就是说,一条道路反复修,每次修的诉求不一样,牵扯的部门不一样,审批的预算不一样,如果一起修,各个部门牵扯的利益不好纠扯,是一方面。
从这种角度而言,武汉的城市规划并不前置,并不科学,基本只能满足当下的需求,而没有长远的考虑,缺乏战略前置的思维。
在2011年的时候,武汉整个城市出现大面积内涝,主要是城市的排水系统非常落后,承载不了城市排涝的需求,在2011年后的几年,武汉又出现几次大的内涝,最终过了好几年,财政拨款修建排水系统,武汉的内涝才得以缓解。
武汉的城市发展,也缺乏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思维,武汉的白沙洲和古田在很久以前属于工业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些地区已经俨然成为中心城区重点规划发展的地方,由于产业和利益的牵扯,促使这些地区的发展一直很阻碍,比如白沙洲大市场一直搬不走,硚口区古田二路的几块毒地,促使古田的发展非常割裂,东西湖临空港新城直接跳过了此区域。
武汉三大火车站,特别是武汉站的规划和布局,从当时来看非常先进,但是如今来看非常落后,选址杨春湖湖畔,拉高了附近区域的商业价值,从现在来看,带来的商业爆发力和商业辐射力依然有限,城市的增长浮动过小,明显不如武昌站和汉口站带来的商业爆发力大。
武汉各个部门缺乏一个明确的掌舵手平衡各方的利益,缺乏整体的统筹能力,促使各个部门各自为战,或者城市建设的操盘手不愿意介入,又或者自己是受益的一方,不愿意打破这种平衡。
当然,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有一个原因,各个阶段领导的想法不一样,各个阶段的领导不一样。
2城市的发展,基础设施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2019年,武汉举办了举世闻名的军运会,为了彰显武汉的基础设施和界面,武汉花了大钱将城市的各个界面修复完整,让武汉各个板块的基建焕然一新。
同时,武汉一些城市地标区域,因为规划的滞后性,带来了拥堵和拥挤的弊端,带来出行不方便的弊端,武汉也需要根据城市目前的痛点,改善相应的情况,从而再度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重新规划和重新建设。
3武汉的天气和自然灾害,对基础建设的修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每几年,武汉中心城区就出现一次“看海”,特别是地势低洼的地方,不仅对汽车出行有重大影响,还对行人的出行有着生命安危,特别是高压线附近的低洼区域。
城市的排水系统,以及城市的泄洪能力,是武汉多次经历“看海”后,不断反思的结果,让城市抗风险的能力更高,就需要修路,让更强大的排水系统在城市发挥作用。
4还有一部分非正当因素导致反复修路
某些部门为了提升自己的政绩,或许某些企业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在不合理的情况下,推动大规模基础建设工作,虽然这些不能否认基建建设的必要性,但也值得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
武汉作为新一线城市,在交通道路上的建设投资的确很大,而武汉的发展也离不开交通道路的建设。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基础建设的大规模投资,是否经过认真科学的评估,而不应该是盲目的追求政绩或者利益。
部分网友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有网友表示对抗经济危机最好的办法就是搞基建(搞基建拉动就业市场)。
还有网友武汉的基建国企多。
更有网友表示,不修路怎么赚钱。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