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带动「儒学复兴」? 学者爆:经费不及马列研究1/10

台大国发所、社科院12日举办「国关与历史」沙龙,国发所副教授李宥霆透过文字探勘,就「习近平的儒学复兴」进行梳理。(朱绍圣摄)

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员黄克武指出,中共所谓「儒学复兴」,相对而言都是非常边缘性和装饰性的。(朱绍圣摄)

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当政以来,其对儒学的大力提倡一度让外界产生「儒学复兴」的感觉。但学者研究发现,儒家词汇在习时期大陆官媒的出现次数不多,甚至低于文革末期。有学者透露,大陆科研经费用于儒学研究者,远远不及马列主义的1/10,显示出「儒学复兴」在中共治下是非常边缘性或装饰性的。

台大国发所、社科院12日举办「国关与历史」沙龙,台大国发所副教授李宥霆、周嘉辰、邓志松从1949年以来大陆官媒《人民日报》的大量文献中,透过文字探勘的研究方法,就「习近平的儒学复兴」、「中共的战狼外交」、「中国对外关系」等主题进行梳理。

李宥霆利用关键字趋势变化、潜在语意及LDA主题分析等多种演算法,试图寻找中共治下与「儒家」有关的思想脉络。他设定了4组关键词群,观察1949年以来其相对消长的变化趋势发现,儒家、儒学等词汇仅在1970年代中期有一小高峰,但与阶级斗争、现代科学或民族文化等关键词相比并未特别突出,而民族复兴与儒家对比则显居上风。

李宥霆还发现,2012年习近平当政后,儒家词频提升,但数量远不及文革末期的1970年代,且孔孟等古典儒家或新儒家人物出现的频率并没有非常高。另文革时期的儒家词汇,与「批判」、「反动」、「复辟」、「斗争」、「革命」等词语关联最近,而在习时期的儒家词汇,却与「中国」、「文化」、「学院」、「学生」等词语关联最近。

据此,李宥霆初步分析,中共建政以来,儒家词汇的出现语境呈现如下特征:单就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孟、程、朱、王等)而言,并不构成《人民日报》的话语主流,「阶级斗争」、「制度建设」、「民族复兴」等是更响亮的主题;儒家相关篇章,出现总量在文革末期最多,习时期有上升趋势,数量上虽远不及文革末期,然成分不同,代表每个时代对儒家的战略和意识形态定位不大相同。

李宥霆进一步指出,文字探勘结果不违背一般观察,但可对趋势的理解提供数量基础,并透过文字云和社会网络图呈现往昔未曾留意的细节,有助于形成新的问题意识。

至于习近平是否带动儒学复兴?作为与谈人的中研院文哲所兼任研究员李明辉透露,习表面上看似非常重视儒家,但有大陆学者指学校的科研经费用于儒学研究者,远远不及马列主义经费的1/10。对有人觉得大陆从教育体制都在提倡儒学,他认为「这点可能有些夸张了」。

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员黄克武则指出,该研究分析显示出在中共治下,儒学跟文化复兴都是非常边缘的,其重心仍在于从马克思主义而来的阶级斗争,及所谓制度化、现代化的建设跟对现代科学的追求,或可反映出中共的一种统治特色。中共所谓「儒学复兴」,相对而言都是非常边缘性和装饰性的。

黄克武另引用1960年代的海外研究指出,中国民族主义的特性就是在于建立民族国家的时候,从来没有忘怀天下的理想,无法忍受中国被边缘化的命运。从「一带一路」到孔子学院,中国仍尝试去恢复到历史上「天下」的一个理想,这或许也是了解习近平儒学复兴多面向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