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移民在《但願人長久》的追尋:哪裡得到理解,哪裡就是家
图为海山楼一景。海山楼为香港著名景点,这幢仿佛由积木砌成的大厦呈现香港紧密而狭窄的居住环境,居民多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中低阶层,然而大部分香港人都和游客一样用置身事外的角度观赏它,鲜少在意里头生活的人。 图/作者摄影
编按:香港新导演祝紫嫣的首部长片《但愿人长久》,于第 60 届金马奖获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更将于 4 月 12 日全台上映。故事讲述来自湖南的新移民姊妹在香港成长,面对身份的冲突及贫困的挣扎,以及与长年吸毒的父亲爱恨交集。反映「新移民」如何在香港落地生根,并保留着多元认同。
▌一、提问背后的港中隔阂
香港高先电影院为祝紫嫣导演的出道作《但愿人长久》举办优先场,导演偕演员出席映后谈,一名观众的提问令我至今难忘。
金马奖影帝吴慷仁在电影里饰演出身贫苦的「新移民」林觉民,他从湖南偷渡来香港,「捞偏」维生的他沉沦毒海,从此一生在往返离岛监狱的船上载浮载沉。林太与长女林子圆在 1997 年获批来港团聚,林子圆更加亲近溺爱她的爸爸,逐渐薰染陋习,偷去同学手表,香港学生都「睇死」她是贼。女主角先在学校被同学糟踬,回家后再被揭发遭母亲痛打。
林觉民本欲调解,太太却忍不住控诉偷鸡摸狗的他正是教坏女儿的祸首,还要偷老婆的私己钱买毒品偷生。老羞成怒的丈夫打老婆泄愤,本来瑟缩在㓥房一角挨妈妈打的林子圆反而要挡在母亲前面,遭受的创伤一生都无法复原。
前述观众质疑导演没有还公道给香港学生 ── 尽管老师要求同学就言行道歉,但她们毕竟没有冤枉林子圆。祝导解释情节的发展已揭露真相,女主角不但受严惩,而且演变为家庭悲剧。提问者着眼于没有怪错女主角,却忽略针对她的言行不是因其过错,而是因其身份,但归根究底不能归咎于族群。
人有选择但选项有限,选项的多寡受更大的环境左右,即是社会结构。香港学者陈惜姿在《天水围十二师奶》有宏观的实地考察,当地多属新移民的基层妇女多有相近背景,丈夫往往是失败的「衰佬」。因此妇女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工余没时间照顾孩子,疏于管教的子女更易亲近童党学坏。林子圆本来是其中一员,她和随后获批来港的妹妹都要付出更多努力才突破困境,但创伤留下的阴影却一生如影随形。
可以互相参照的《也是香港人》是一本由新移民自述身世的文集,一位作者升读中学时罕有地获名校取录,小学同学都提醒她小心,一旦课室出现失窃一定会赖她。书中所有作者求学时都竭尽全力隐藏出身,以免被香港人嘲笑是「大陆妹」,其中一人甚至选择整个小学阶段不说一句话。可是电影里一名角色终究被同学识穿而受排挤。
金马影帝吴慷仁在《但愿人长久》饰演新移民林觉民。 图/甲上娱乐
《但愿人长久》反映「新移民」如何在香港落地生根,并保留着多元认同。图为导演祝紫嫣(左)与饰演男主角的演员吴慷仁。 图/甲上娱乐
▌二、香港人的身份渊源
空间本来连绵不断,我们如何定义一片土地分为不同地方?人类学家萧凤霞在《踏迹寻中》解释,要将本来连续的空间区别为不同地方,乃由人去赋予意义并建构认同。
1949 年中共取得政权,先后多达 200 万中国人逃往香港。彼时大家都自视为中国人,「暗恋桃花源」的他们还朝思暮想故乡。但自中共厉行新政,中国和港英政府都限制人民出入,两地开始分隔。香港渐渐由寄居之地演变为定居之所,移民落地生根之余也诞下土生土长的世代,孕育出香港人的身份认同。
从北方来港的偷渡者一直络绎不绝,边境限制更随着毛泽东死去而放宽,1980 年代再掀起新一波移民潮和偷渡潮。《也是香港人》的作者多属知识份子和印尼华侨的后代,她们的父母受感召去建设新中国,讵料在政治运动受尽迫害,文革结束后一俟有机会便申请来港。至于偷渡者则多属农村年轻人,《但愿人长久》的林觉民便是其中之一。
香港人惯用「新移民」而不用「移民」,因为上一代香港人几乎都是移民。新移民之所以「新」,是要强调香港在战后婴儿潮已孕育出自己的身份认同,而往后的新移民则是从「红色中国」移居。双方的距离不仅由于政治,也见于城乡的社会差异。
《但愿人长久》主角林觉民被视为「新移民」而非「移民」,因为上一代香港人几乎都是移民,往后的新移民则是从「红色中国」移居。双方距离不仅在于政治,也见于城乡社会差异。 图/甲上娱乐
金马影帝吴慷仁在此片饰演出身贫苦的「新移民」,他从湖南偷渡来香港,「捞偏」维生的他沉沦毒海,与女儿的关系爱恨交织。 图/甲上娱乐
这批新移民最易受香港人排挤,然而《但愿人长久》和《也是香港人》俱点出他们是主动来港寻觅新生的「自愿移民」。《但愿人长久》暗地用月历和挥春(春联)透露林家两代人的政治转变;六四更影响《也是香港人》所有作者的一生。社会学家谷淑美在书中序言特别引述一位作者的另类视角,解释六四对于新移民有多一重意义:
『那一年,他们发现了「中国」,而我则在他们的发现里,感受了「香港」。』
留在大陆的历史学家吕思勉曾写信劝钱穆回去。钱穆答复恩师的回信,间接解释香港的历史地位:
香港与中国大陆的最大差异,就是香港没有直接经历五四和新文化运动;更未曾遭遇「红色中国」的政治运动;而且一度成为华人社会里相对最自由的地区。无论是选择留下的陈寅恪;抑或是选择赴台的殷海光;还是想悼念林家血案的杨牧,他们部分作品都先在香港出版,过去不见容于两岸政权的异见都在香港找到空间。
现在无分香港和大陆,所有中国人都同沐大湾区「由治及兴」的好处,这是后话。
▌三、认同源于故事
我在映后谈好奇询问祝紫嫣导演的身份认同,她很坦荡地说自己既是湖南人,也是香港人。
《但愿人长久》选择了含蓄,没有交代长大的妹妹林子缺为何要到法院应讯。不过电影悄悄用细节透露端倪,林子缺的睡房除了贴着奈良美智的画,还可见到马屎埔村的照片。马屎埔是位于香港新界东北的农村,因征地开发而出现护村运动。时值保释候审的林子缺显然须要定期报到,所以没法陪姐姐送父亲的骨灰回湖南。
我的家中也贴着奈良美智的画,可见导演是多么理解「左胶」。读得成书的林子缺说得一口流利英文,完美地隐藏自己出身,可是另一女生却被同学识穿而受排挤,「扮咩香港人。」没有同学愿意和她一起玩,本来害怕被看不起的林子缺却无惧群众压力陪伴她。
导演藉林家姊妹的遭遇来呈现自己的多元认同。同病相怜是移情的起点,但单一身份解释不到林子缺宁受嫌弃也要保护受压迫的人,后来也是同一个人宁愿被捕也要为香港的土地舍身。先有湖南人的经历,再有香港人的际遇,兼有左胶的理念,才有长大的林子缺。
我们无可避免出生在一个不容我们选择的社会结构,体制将其所好的身份强加诸我们上头。但人的能动性依然可撼动约定俗成的框架,因应我们如何诠释,认同就会如何转化。
人的能动性可以撼动约定俗成的身分框架,认同如何转化端赖我们如何诠释。图为《但愿人长久》剧照。 图/甲上娱乐
芝加哥七人案是影响美国至巨的历史一页。原审的法官朱利叶斯・霍夫曼(Julius Hoffman)是犹太人,而被告之一艾比・霍夫曼(Abbie Hoffman)也是犹太人。《行为》的作者萨波斯基(Robert M. Sapolsky)指出当年能够晋身法官的犹太人精英都倾向重判「搞乱美国」的同胞,因为他们想洗刷犹太人亲共的标签。
然而艾比・霍夫曼却用更加「政治正确」的方式回呛法官。他先在审讯斥另一个霍夫曼「你为希特拉服务的话会更好(You would have served Hitler better)。」其后他再用意第绪语喊出 Shande fur de Goyim,大意是说你的丑事连外邦人都知道,你是犹太人的耻辱。惯用意第绪语的欧洲犹太人十九都已死在集中营。
犹太人精英想摆脱众多同胞投身左翼的历史,借此向美国表忠。但艾比更重视同胞受极权迫害的历史,认为族人应为民权声义,重新界定何谓犹太人的耻辱和荣耀。艾比因煽动暴乱罪成判囚五年,再因藐视法庭罪成判囚八个月。众被告不服上诉,大部分罪名都在上诉法院获判无罪,发还重审后只有少数藐视法庭罪成。
血缘可以是身份认同的材料,但从来不是身份认同的必要条件。否则便解释不到为何离散的犹太人上至北欧,下至北非,流浪千年,依然自视为同一民族。同样也解释不到希特拉的黑发黑眼珠,他的外表完全不符纳粹崇拜的雅利安人,反而更像犹太人,令他在掌权前已备受嘲笑。
认同的关键在于「相信」一个历史故事,故事才是身份认同的真正泉源。地理和历史都是由连续的空间、无限的事件组成,为什么有些地方特别值得重视获得命名?为什么有些经验更加值得珍惜成为历史?因为我们赋予更大的意义。
体制会反复灌输一套历史,潜移默化形塑人民的认同。但在体制的支配下人仍有选择,先去反思官方编辑的历史,再去找出你认为更重要的事。通过不同诠释道出新的故事,就会有新的认同出现。
留意「相信」并非暗示相信的对象是虚构的。建构是一个始于相信,继而实践,终于成真的过程。纵然林子圆和林子缺是虚构角色,但祝紫嫣是真的。
身分认同的建构是一个始于相信,继而实践,终于成真的过程。图为《但愿人长久》剧照。 图/甲上娱乐
▌四、为了梦想而搏尽
你能想像一位香港导演的出道作不但自编自导自演,还安排自己当女主角,更安排自己有床戏吗?《但愿人长久》是一出蕴藉的文艺片,但要成就这出电影却要比陈果更加放肆。
《胭脂扣》的导演关锦鹏在《但愿人长久》担任监制,他曾担心没有演出经验的祝紫嫣难以胜任演员。祝导在映后谈透露她须另拍一出短片自荐,俾使关锦鹏放心让她放胆去试。
《但愿人长久》没有任何金句让人记住,动人之处要用心去发现。特别是临老的林觉民坚持要送利是(红包)给女儿偿还亏欠;长大的林子圆抗拒长相厮守,背后是害怕家庭悲剧重现。
导演燃烧自己生命告诉我们一个新的故事,湖南人不是只有毛泽东;新移民可以有多元认同;时代的转变令一代又一代香港人承受何处是家的痛苦。
住在香港新界的读者大概都有同样经验:路上有一大群中小学生经过,他们愉快地用普通话交谈,而且频率愈来愈高,旁边的我反而成为少数。经过了风水轮流转,情景已吊诡地倒转,我却设身处地理解林子圆的创伤: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无比徬徨,只想回到自己的故乡。
到头来无论来自何处,我们都要在陌生的香港重建家园。神学家约翰・欧唐纳修(Jnoh O'Donohue)说过:「那里得到理解,那里就是家。」只要相信这个故事,就会找到彼此理解的同胞。
香港新导演祝紫嫣在首部长片《但愿人长久》演出主角林子圆成人时期。 图/甲上娱乐
其他参考文献:
铃木董《大人的世界史讲堂》
邝健铭《港英时代——英国殖民管治术》
李永圻、张耕华《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
游俊豪《新加坡与中国新移民:融入的境遇》
王泛森、卢杰雄、郑吉雄、周质平等《重访钱穆》
郑宏泰、黄绍伦〈香港华人的身份认同:九七前后的转变〉
托马斯‧桑德库勒《阿道夫.H:希特勒,一个独裁者的一生》
乔恩・维纳、汤姆・海登《芝加哥七人案:被审判的思想自由》
谷淑美〈从移民政策的历史轨迹看香港身分认同的构成(1950-80)〉
Philologos, “Before Madoff, or the Goyim, a Shande”, Forward
Douglas O. Linder, “The Chicago Eight (or Chicago Seven) Trial 1969 - 1970”, Famous Trials
J. Anthony Lukas, “judge Hoffman Is Taunted at Trial of the Chicago 7 After Silencing Defense Counsel”, The New York Times
致谢
拙文得力于 Ha Chi Yeung、Calcutec Semiotecs 和查柏朗的点拨,谨申谢耽,无以为报。
责任编辑/王颖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