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韵流转:古人“文化月历”中的香囊︱新知

文博时空 作者 颜歆窈“七彩丝线缠香囊,祝福裹满暖心房。”这是李清照在《鹧鸪天·香香的香囊》中描述的香囊模样。一提到香囊,我们很快就能将其与端午联系起来:龙舟竞渡翻起的白浪带起风,把草药的芳香吹拂过岸。

现代人大多认为香囊是丝质的,其实古代还有金银香囊、玉香囊等等。香囊兼具多种功能,它既是男女定情信物,也是燃烧香料的容器,还是驱疫治病的药方。千年以来,它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香囊往往还藏有主人的心绪,或淡然,或羞涩,或悲怆。“览香囊无语,谩流泪、湿红纱。”千言万语装载于香囊当中,随香气飘远。

小小香囊 内有乾坤

清 《雍正十二美人图》(局部),图中女子腰间垂下的绳子系着紫色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香包、荷包,还称容臭、花囊等,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礼记·内则》注曰:“容臭,香物也,助其形容之饰,以缨系之。”这就是香囊最早的形态。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佩戴香囊的风俗日渐兴盛。屈原《离骚》云:“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都是香草,纫即连缀,佩即作为索佩、佩帏,与香囊有异曲同工之处。

清 清画院 《十二月月令图轴》之五月(局部),大人和小孩身上佩有香囊,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到了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东汉繁钦《定情诗》云:“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可见,当时的香囊是系在肘臂之下、藏于袖中佩戴的,通过衣袖再把微微香气从袖筒散发出来。此外,当时人们会通过佩戴友人赠送的香囊来表达双方真挚的感情,香囊也成为了一种馈赠佳品。

唐代,熏香习俗伴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产生了可以焚香的金银香囊。唐代香囊制作得精致且便于携带,当时上流社会的男女都会将它佩戴在身上,悬挂车辇之上,岁终祭祀百神之日更需佩戴。白居易的“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提到,人们把小香球系在袖口内,吊在腕下,同时也可供暖手。

唐 永泰公主墓壁画(局部),仕女身上佩有香囊,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宋代海内外的香药贸易已经非常发达。香料和茶、盐、在宋代都属于官方专卖品,上等香药满足了宫廷需求后,再流入民间,每年为政府带来大量的税收。在《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家店的招牌上写着“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大门上方大横匾额上有“刘家沉檀XX丸散X香铺”。从这家店的招牌也可以看出,沉檀一直都是香药的最大宗消费。进口的香料主要供宫廷和官宦之家日常生活使用。当时官员讲求上朝衣著带有香气,皇上也会把香料赐给官员。此时,传统的丝质香囊和可以焚香的金银香囊都继续流行。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民间的香料铺(局部)

到了明清,香囊发展到了又一鼎盛时期,无论男女,皆可随身携带及赏玩。小说《红楼梦》中多处写到香囊,可见当时达官显贵佩戴香囊是很普遍的。据说清代各地督抚每年都要进贡给宫里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香囊。逢年过节皇上也要赏赐大臣香囊,以示眷宠。

清 姚文瀚 《仿宋人勘书图》轴(局部)

在香囊的历史中,有一段关于“贵妃香囊”的故事让人难以忘怀。根据《艳异编正集·艳异编》和《旧唐书杨贵妃传》的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唐玄宗携杨玉环仓皇入蜀,途经马嵬坡时,禁军将领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请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无奈,被迫赐杨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杨贵妃被绞杀后,尸体被就地埋葬。

收复西京后,唐玄宗派人将杨贵妃的遗体移葬,就密令高力士挖坟改葬。当时,杨贵妃的肌肤已经腐坏,只有佩戴在胸前的香囊还完好如初。玄宗睹物思人,不禁老泪纵横。八十年后,唐代诗人张祜感叹此物此事,写下了《太真香囊子》:“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金银玉木均可做香囊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香囊就是丝质品,但现存最早的佩囊实物其实是用羊皮做的。它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出土。整体呈长方形,囊口呈开敞式,并附以皮带,以便栓系挂佩;两侧则以纤细的皮条缝缀,缝合之处至今坚固如初。

春秋战国 佩囊 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出土

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丝质香囊,这类囊袋以绢、绫、绮、罗、织锦等材料制成。汉代遗留下了很多丝质囊袋,其中以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香囊最为精美,该墓还出土了辛追夫人的“素纱襌衣”等大批重要文物。

马王堆出土了白绡信期绣熏囊、绀绮信期绣熏囊、素信期绣熏囊和红绮熏囊供4件香囊。出土时每个囊中都装有香料,如茅香、花椒和辛夷等。香囊材质为桑蚕丝,面料品种分为绢、绮、锦、罗。除使用材料本身自带花纹以外,香囊绢面上还有用锁绣针法刺绣出精美的变体云气纹及凤鸟纹纹饰。

西汉 绮地“信期绣”香囊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唐代则出现了金属香囊,材质主要以金、银两种贵金属为主,是一种空心金属球。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双蛾团花纹镂空银香囊和鎏金瑞鸟纹银香囊堪称金属香囊中的精品。

唐 鎏金双蛾团花纹镂空银香囊 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宋代的香囊形制更加多样化,在传统香囊的基础上更制作出造型精美纹饰考究的金银香囊。到了明清时期,除了原有的金银、织绣外,玉石、象牙等材料也被纳入选材范围,出现了玉镂雕、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和丝绣等形制。形状上也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等等。

清 镂雕玉双龙戏珠腰果式香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外,明清时期还流行一种用香木雕成的香囊。这类香囊多用于斋戒祭祀时佩戴,因为是用沉香木、黄桃木等珍贵材质雕成,所以一般也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用得起。

清 沉香斋戒香囊

旋转香囊与航天陀螺仪

唐代的金银香囊除了创新材料,更是因其用途而极具机巧。用来熏香的香囊由两个半球组成,有子母口可以扣合。下半球内装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大的机环与外层球壁连接,小机环分别与大机环和香盂相连。

唐 鎏金银香囊 陕西西安东南郊沙坡村窖藏出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使用金属香囊时,由于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两个同心圆机环的机械平衡,无论香囊如何滚动,里面的香盂都可以保持水平状态,香灰不会倾撒。这种作用原理在今天的航空陀螺仪上仍在运用。

香囊外壳通体透雕着精美花纹,它可不仅仅是为了美观,香气就是通过这些镂空袅袅散发出来的。香囊上有链条,上部有弯钩,这样既方便佩戴在身上,也可以悬挂在室内帐中。

纹样之美:花鸟虫鱼,山水人物

魏晋、唐宋时期,香囊的纹样形成了动植物相结合的风格。安徽博物院的镂空双龙纹霞帔坠(又称“双龙金香囊”)就是一个例子。这枚香囊由纯金打造,一共有两面金片。这两面的主要装饰纹样都是龙,每面都有两条龙首尾相接,龙身弯曲,龙尾上翘,龙嘴大张,气势威武。四周边缘则镌刻草叶纹和联珠纹。

宋 镂空双龙纹霞帔坠 宣城县西郊窑场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到了明代,香囊在图案纹饰方面不仅延续了动植物相结合的样式,还出现了以文人审美为中心的书画形式的纹样。山水风景、各色人物,都可以是香囊的图案元素。台北故宫博物馆藏有一件玉镂雕山水人物香囊,在香囊上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水岸边的小舟上,有一人横卧小憩,松云高山中,有壮少二人,极目远眺。

清 玉镂雕山水人物香囊,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皇家对吉祥文化的追捧下,吉祥纹样在当时也相当盛行。吉祥纹样大致分三类:一以纹样形象表示,二以名称谐意表示,三以附加文字说明。三种类型可互相配合使用,主题均为吉祥如意。

常见的吉祥纹样有五福捧寿、连年有余、事事如意、长寿万代等等。其中,五福捧寿由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团寿纹样组成;连年有余由莲花和鱼搭组成;事事如意包含了柿子两只、如意头或灵芝形纹样。许多传统香囊或是使用织有这些吉祥图案的材料制作,或是利用刺绣针法绣制这些纹样,或是直接将这些主题形象制作成香囊的造型。

清 象牙雕五蝠捧寿香囊

表达爱恋的信物

越国美女郑旦曾作诗曰:“欲织双鸳鸯,终日才成匹。寄君作香囊,长得系肘腋。”在《红楼梦》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 贾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小厮讨赏时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黛玉听说,走来一瞧果然一件无存,便问宝玉,说毕,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赌气拿过来就铰。”谁知宝玉将荷包放在衣内,并未被小厮抢走。黛玉见他如此珍重,又愧又气。

林黛玉身子弱,制作香囊不易。这小小的香囊寄托着她对贾宝玉的心思,也是误以为贾宝玉不珍惜,才气着要剪了香囊。芬芳雅致的香囊也是古人爱恋的证物,香囊的芬芳也象征爱情的馥郁。

早在春秋时期,用赠香囊便成为爱情“信物”,以香囊传情,含蓄且优美。所以,香囊也与中国传统节日——七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十二月月令图轴》和《月曼清游图册》两幅古人“文化月历”中,我们能看到佩有香囊的乞巧少女们。

清 清画院 《十二月月令图轴》之七月(局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册》(局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上更是有这样一件文物,它把香囊和鹊桥相会相结合,蕴含着浓浓的爱慕相思之情,它就是白玉镂雕鹊桥相会香囊。

清 白玉镂雕鹊桥相会香囊

这枚香囊有一圆框,圆框内外有不同的镂空纹饰,外为连系的云纹,内为缠枝蔓藤及牛郎织女相会之景。工匠用简练的短阴线刻画出人物的五官、发丝及襞积。牛郞和织女各站在银河的两岸遥遥对望,周围有喜鹊飞翔,该是准备搭成彩桥,让他们相聚。香囊为一对,应该是当时贵族男女的定情之物。

虽然白玉镂雕鹊桥相会香囊的内部已经没有香料,但是仍有淡淡香气飘散,让人产生魂牵梦萦之感,一如古代男女未断的情丝。

装上草药,辟疫治疗

香囊在古代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即避瘟驱邪。“榴花角黎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这首古诗描述了当时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种种习俗。端午节前后,人们除了吃粽子、插艾叶以外,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

在古人的认知中,由于端午时暑毒盛行,蛇虫出没,人容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所以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但由于端午时节阳气旺盛,是各种草药生长最为茂盛、药性最强之时,采草药的习俗也由此而来。在《十二月月令图轴》之五月描绘了一座敞开的厅堂,厅堂内摆放着一排“药格柜”,柜前的高几上,放着葫芦型的药瓶,这就是园林中的药房。

清 清画院 《十二月月令图轴》之五月(局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采来的草药有熬汤沐浴、制雄黄酒、放入香囊等用途,人们将香囊随身佩戴,起到驱邪治病的作用。图中三个童子正在玩耍,其中一个梳着总角发式的孩童,迈过台阶,好像要翻过护栏,他的背后带着一个独特的香囊。这种香囊又称“长命缕”,属于端午节时的厌胜佩饰,有避邪祈福的寓意。

清 清画院 《十二月月令图轴》之五月(局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古代,香囊辟疫也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即药物不通过内服,而将药物或非药物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来调整机体、疏通经络、沟通表里。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疾病可以从口、鼻进入人体,因此他们会在香囊中放入不同的药物,以期发挥辟邪气、扶正、解表、清气、祛湿、开窍等不同功效。

元 《天中佳景》轴(局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其中的药物有茅香、桂皮、花椒、高良姜、杜衡、辛夷、佩兰、干姜等。东晋时期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虎头杀鬼方”,即为香囊佩戴给药。其组方药物有虎头骨、朱砂、雄黄、雌黄、皂荚、辛夷等,这些药物多属香燥之品,善于宣通气机和燥化湿浊,有预防疾病的功效。

佩戴香囊治疗疾病的做法也一直沿用至今,比如佩戴香囊可用来防治感冒、咳嗽、胸闷、心痛、眩晕、失眠、鼻塞、驱蚊等等。根据不同的症状,在香囊中放入不同的药物,如中药香囊治疗失眠症时会选用冰片、肉桂、朱砂等;预防腹泻时会选用肉桂、艾叶、苍术、白豆蔻、小茴香等;平日预增强免疫力时,也可选取丁香、荆芥穗、紫苏、苍术、细辛、白蔻仁等一些药材配伍为囊使用。

由此可见,香囊之所以越千年而余绪未泯,也许是因为在它留给我们的余香之中,不仅有艺术美、生活美,也有古人的智慧之美。千年回首,余韵犹存。

更多香囊相关的文物

【丝质类】

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

清 压金、银丝蒲芦式荷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 荷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 白玉镂雕人物香盒,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金银类】

清 金累丝镶珠石香囊

清 金镂花嵌玉石香囊

清 镀金葫芦式香囊,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 镀金累丝点翠团寿花篮香囊(正面),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 镀金累丝点翠团寿花篮香囊,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 镀金累丝嵌宝双囍花篮香囊,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 镂空嵌宝金累丝石榴香囊,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类】

清 白玉镂雕荷包式香囊

清 白玉镂雕双鱼式香囊

清 碧玉镂雕石榴式香囊

清 碧玉透花荷叶香囊,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象牙类】

清 象牙镂雕葫芦式花囊

清 象牙雕花卉荷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木雕类】

清 木雕腰果式荷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参考资料:

[1]邢翠娟.中国古代香囊的历史、纹样与制作工艺[J].首都博物馆论丛,2022(00):241-245.

[2]中医药博物馆.《中国香囊文化(上篇)——历史篇》,2017-04-18.

[3]中医药博物馆.《中国香囊文化(中篇)——精品欣赏篇》,2017-05-22.

[4]中医药博物馆.《中国香囊文化(下篇)——古今应用篇》,2017-05-26.

[5]美术报. 藏在古画里的端午民俗[N]. 江苏科技报, 2023-06-07(14).

图片 | 颜歆窈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