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古韵焕发新生 「漫长工业流水线」重入历史文化

游客京杭运河畔的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乘坐小船游玩赏景。(图/新华社

本报讯

「跑船人」施仲庆22岁开始跑水运,从早期的木质船、水泥船,再到如今的铁船,几十年过去,当沟通大运河钱塘江三堡船闸打开后,施仲庆成为首批过闸船户。2014年,大陆(京杭)大运河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这条农耕文明遗留的「漫长工业流水线」重新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中找到平衡点。随着大运河景观、生态、文化及客运观光功能日益凸显,一批新的「跑船人」应运而生。「1999年我来到杭州,跟着亲戚在运河上跑船。水手船工杂役什么都做过,后来考证当了船长。」来自江苏盐城宋广齐说。2010年,宋广齐成为一名水上巴士司机。作为大陆首个水上公交巴士,杭州水上巴士最初的定位是运河观光,此后,为缓解市区交通压力又开通公交运输功能。「一开始坐水上巴士的人不多,运河申遗成功后,游客人数直线增长。原来每天夜游跑一班,现在要跑四班。」宋广齐说。闲暇时间,宋广齐经常翻看有关运河历史的书籍。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世,龙山闸、白塔的历史他都如数家珍。「一是自己喜欢,还有一个原因是想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宋广齐说,水上巴士没有讲解员,经常有游客来问运河的历史,他就兼职当起讲解员。「运河一带,你看到的都是美景。」然而,在大陆民俗风情画家吴理人记忆里,20多年前的大运河风光并不旖旎。「西湖附近的居民不愿意往运河边走,因为往北过了武林门,空气中就漂浮着臭味。」吴理人说。杭州市运河综保中心副主任陈江介绍,因为水运最为经济,上世纪50年代起,杭州段运河沿岸陆续安排了大量的工业和仓储企业,工业和生活污染不可避免。更令人担忧的是,承载运河文化和历史的遗迹逐渐消失。拱宸书院创始人任轩说:「能保留下来的风貌较好的河段不多。在遗产点中,只有6处历史文化街区。」对于运河,首先是保护,最终目标是服务民生。漫长的10年运河综保工程中,杭州市调查整理大批历史文化遗存实录,修缮拱宸桥西小河直街大兜路等历史街区以及富义仓等文保点,3000余户居民的生存条件得以改善。如今,烟雾缭绕的场景不见了,「活」的民俗文化保住了。大运河流淌千年,很多沿岸的民俗风情都被吴理人「留」在画中:正值晌午时分,码头工人船夫挑夫来到运河边的沿街小饭店门前,以门板条凳当做桌椅,门板上放满刚刚出锅的菜肴……吴理人说,「经常有一些研究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想了解关于运河一些民俗风情的问题,都会来问我,而我都能帮他们解答。」任轩来自福建,在杭州扎根后,他将拱宸书院设在登云大桥下的运河边。书院藏书3000余本,三分之一与京杭大运河有关。

任轩还是《拱宸》读本的执行主编,查资料、采访运河附近的原住民是他必做的功课。「记录大运河的文章还会写下去,因为总会发现新的线索。」任轩说,时光在流逝,大运河周边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也在变化,这个时代总有新的故事等待他去书写。(新闻来源:新华社港台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