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为什么服刘邦?愿意追随刘邦?
在刘邦发迹之前,萧何相当于一县的副县长,刘邦也就是乡派出所所长,可萧何却处处帮衬刘邦;在揭竿而起后,心甘情愿的跟随刘邦。
为什么堂堂一个副县长,竟然折服于一个混混角色的乡派出所所长呢?
可能正面很难讲清楚,那可以从反面来理解,萧何凭什么不服刘邦。
在太史公心中,他还是有些怨气的,所以史记中,记载刘邦的形象并不好。
高祖本纪中关于刘邦的记载,主要是他当泗水亭长以后的事情,“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延中吏无所不狎侮。”
乍一看,就是一个一把年纪还一事无成的老不正经。
但是,史记毕竟还是尊重事实的,仔细看刘邦身边的人的记载,特别是和他一起长大的那几个同乡的记载,就可以把刘邦年轻时的经历大致补充起来了。
原文这里就不列举了,网络上有学识丰富网友已经做过梳理。
首先,刘邦是读过书的,而且不是读死书,还是那种活学活用,读完书有自己的思想见解的人。 这一点,和当朝太祖是一样的,所以他们都能以布衣之身建功立业。
史记有明确的记载,刘邦和卢绾一起读书,刘邦的弟弟也读过书。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邦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因为在古代,读书接受教育的机会,最开始是被统治阶级所垄断的。
读书人叫 做士,士是统治阶级最外围的阶层。
周朝后期礼崩乐坏之后,平民也开始有机会接受教育,学得修齐术,货与帝王家。
所以就有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有了活跃与各诸侯国的客卿。
但是读书还是要有经济实力的事情,毕竟在农耕社会,读书意味着多一个人吃饭少一个人干活,意味着更大的经济负担。
刘邦家里能够负担起刘邦和兄弟去读书,说明家里经济条件不差。
还有一个可以证明刘邦家里经济条件不差的记载,刘邦家里是有土地的。 史书明确的记载刘邦不爱干农活,而他的兄弟们也是有地种的。
第二,刘邦年轻时候就是一个有志向,有追求的人。 刘邦年轻的时候最开始是想去给信陵君当门客的,结果去了之后,信陵君已经去世了,刘邦就给张耳当了几个月的门客。
张耳原来是信陵君的门客,他不但让刘邦给自己当门客,而且这个短期门客还给张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年后,张耳兵败之前,还记得当年的刘邦,刘邦后来也还念当年旧情,说明当时的刘邦应该是有些才学的。
张耳当过信陵君的门客,不是没见识的人,刘邦没点本事的话,张耳是不会收他做门客的。
再说刘邦的志向。 古代读书人叫做士,士就是有资格当公务员的,优秀的读书人可以向当政者提出自己安邦定国的主张。 比如,商鞅、李斯这样子的。
刘邦学成之后没有直接去考公务员,而是选择了背井离乡,去找名动天下的信陵君,想给他当门客,说明他当时就有志向,想要干一番大事。
第三,刘邦在外没有找到发达的机会,一把年纪以后回到隔壁县考了个公务员。
注意,刘邦四十八岁才等到机会起兵反秦,此时秦始皇统一全国也就十年左右。
所以刘邦考公务员的时候,大概是他的故国刚刚被秦国兼并不久,而刘邦此时的年纪大概已经到了而立之年,放在今天,正好是在职场被歧视的三十五岁左右。
然而刘邦成功考公务员上岸,并且能够狎侮同僚, 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公务员系统里面不是混得好的老资历,并且业务上有两把刷子的人,谁可以这么吊儿郎当的。
刘邦自己估计也有点生不逢时的郁闷吧,他此时的心态,估计他后世的两个子孙刘秀和刘备能够体会一二。
他们两个也是少年游学,才学为同辈所推崇,但是苦于没有机会,只能潜龙在渊。
不过刘邦的内心可能要更加强大,因为他等待的时间更久,按照那个时代的人的寿命来算,他几乎快到了生命的终点了 。
然而刘邦并没有消沉,还是保持了那颗旺盛的进取心。 暮年之时依然敢想敢闯,真正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第四,刘邦在没有发迹的时候应该做过一些急人之难,不计得失的仗义之事。
刘邦曾经犯过事,有人甘愿为他顶罪; 刘邦家小被当地官吏为难,有人帮他出头。
这些事可以侧面说明,刘邦的人格魅力。
还有就是别人对他才能的认可,觉得他非池中之物,日后必有一番伟业。
事实上从后来的结果也可以看出来,刘邦身边的人起码不是泛泛之辈,他们对刘邦的判断也是很准确的。
刘邦对全局的掌控能力,临事应变能力,敏锐的洞察力,都是非常人可比的不世之才。
说完这些,再来让我们看看未发迹时刘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家境殷实,读书时成绩优异,对书本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身怀学识,立志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没有找到机会也不气馁。
豪爽大方,不以钱财为意,能够急人之难。 混迹职场,有巨大的亲和力和号召力。
一旦天下有变,能够果断举事,领导力超群,有高超的战略眼光,准确的权衡取舍掌控全局。
对于这样的人,就问你服不服。我要是萧何,可能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刘邦豪爽有魄力,到后面见识到刘邦的高张远瞩和临场发挥以后,只会越来越佩服,那会有不服。
后世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少有不佩服刘邦的,而把刘邦当成一个无赖的,大多数都是源于刘邦在夺天下的时候跳脱务实的决定。
事实上,这正是刘邦的另一个过人之处,能够把有组织对抗所要考虑的重点,与个人行为所要考虑的差别分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