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汉高祖不是刘邦而是刘知远,为何现在没几个人认识?

刘知远:梁唐晋汉周,朱李石刘郭

不说在五代十国中,这刘知远的知名度最低,即使在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的开国皇帝中,能知道他名字的怕也是极少,但他却是中国历朝沿革的正朔,名曰后汉,这可是被正史承认的、有国史并继承中华国祚的正宗朝代,远非那些非正统的朝代可比。

不过,我知道他的名字是很早的,这并不是因为我的历史知识丰富,而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见了一个词,经过一番探索后,方才对他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很是辛苦,因为,那是一个无书可读,更没有网络的年代,这个词叫做汉高祖。

提起汉高祖,马上联想的必是刘邦,不仅如此,即使无论是用哪个游览器搜索,也定是这个结果,其实严格来说这是错误的,刘邦是汉太祖高皇帝,其中的“太祖”是庙号,而“高”则是谥号,所以,要是单说汉高祖,必定是指后汉的刘知远。

不过,因为这刘知远没几人认识他,而大家都约定俗成地称刘邦是汉高祖,所以,也没必要去硬性纠正,如果你坚持认为不对,那反而说明你在玩弄学识,故作深沉,反为人笑。

刘知远与石敬瑭都是沙陀人,同为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部下,不过二人地位相差巨大,刘知远早年只是一个养马的军卒,而石敬瑭则是李嗣源的女婿,但在战争中,刘知远曾两次救过石敬瑭的命,于是得到石敬瑭的关照和提携,地位日渐高升,一直做到节度使的位置。

石敬瑭死后,刘知远辅佐后晋出帝石重贵,但在后来也割据河东,意图自立,在辽人南进并俘虏了晋出帝后,刘知远亦奉表出降,不过,依然还保持着独立的态势。

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攻占汴梁后,因各地反抗激烈,加之内部动荡,御众无方,根本无力经营中原,遂退兵北还,这时,已投降的刘知远立即同辽人反目,趁机进入汴梁并建立王朝,这便是五代中的后汉政权。

关于这一段史实,在《旧五代史》中有记,“在昔皇天降祸,诸夏无君。汉高祖肇起并汾,遄临汴洛,乘虚而取神器,因乱而有帝图,虽曰人谋,谅由天启。”

如果仅就立国来说,在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中,这刘知远应该是最轻松的一位的,他几乎就是在一片真空中“乘虚”建国,即使那“黄袍加身”的赵匡胤,返城后还杀了几个反抗之人。

虽说他建国还有点众望所归的感觉,但是,他却是趁着辽人攻灭后晋得来的,有趁乱摘桃子的嫌疑,故而他在历史上的名声很臭,尽管“洎登宸极,未厌人心”,却因其“良以急于止杀,不暇崇仁”,并因其坐山观虎斗,皇位来路不正,最终落得个“故虽有应运之名,而未睹为君之德也。”

作为忝位正朔的刘知远运气也是不好,当皇位不及一年便匆匆病逝,时年54岁;而他儿子在位也只三年,算来后汉这个由沙陀人建立的国家,总共加起来的时间连四年都不到,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少数短命的王朝之一。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同南北朝齐名的最混乱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战乱四起,民不聊生,政权更迭频仍,所有传统的道德观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值此之时,正义和非正义,正统和非正统被搅得个模模糊糊,大家都在为生存而挣扎,个人如此,政权亦如此。

刘知远之所以存在感极低,名声亦是不好,并不是由于他于政事上的得失或个人私德如何,而真的是存在的时间太短了,几乎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事迹来为其扬名,所以,大家不认识他也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虽然在历史上刘知远声名不彰,但在古典戏剧中却有着一席之地,不仅有残存的北宋唱本《刘知远诸宫调》,更是还有与《荆钗记》《杀狗记》和《拜月亭记》并称为“四大南戏”的《白兔记》,又叫做《刘知远白兔记》。

此剧说的是牧马人刘知远入赘李家为婿,李家大小姐李三娘深爱着刘知远,当刘知远被逼从军后,李三娘亦受到了非人的待遇,她苦熬时光,坚贞守节地等着丈夫,一别16年后终于得以团聚的曲折故事。

这出剧是南戏的代表作,很多剧种都有上演,其中又衍生出众多如《井台会》《红袍记》等剧目,剧情悲欢离合,生动感人,刘知远是以正面人物示人,而最感人的是李三娘,她忍辱负重的形象家喻户晓,是戏剧中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之一,很是深入人心。

历史上真实的李太后的确也是个值得大书特书之人,说个贤后当不为过,当年刘知远啥也不是之时被强娶成亲,她也认命,后来刘知远称帝后,她努力帮助其夫为善,曾拿出宫中财物赏赐将士,在儿子要杀郭威时,她竭力反对,显示了骨子里的那种善良和识大局的智慧。

当郭威造反成功后,独独对李太后尊敬有加,以礼相待,还认她为母亲,尊为“昭圣皇太后”,在刘知远一族中,是唯一得以善终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