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智能通知存款”为何被银行集体下架?

中新经纬5月19日电 题:“智能通知存款”为何被银行集体下架?

作者 薛洪言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近日,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正式下线智能通知存款产品。银行为何集中下线该产品?投资者有哪些替代产品可选择?

据人民银行2016年发布的《存款统计分类及编码(JR/T 0134-2016)》,通知存款是指“存款人在金融机构开立账户存入资金或货币,由金融机构出具存款凭证,办理不约定存期,支取时需提前一定时间通知金融机构,约定支取日期和金额的存款”。在实践中,通知存款不论实际存期长短,只按照存款人提前通知时间长短分为1天和7天两个品种。

据2015年10月24日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调整表,1天和7天通知存款基准利率分别为0.8%、1.35%,各商业银行基于基准利率进行加点定价。另据2023年5月最新要求,国有银行(特指工、农、中、建四大行)执行基准利率加10BP(基点),其他金融机构执行基准利率加20BP。在实际销售过程中,部分银行存在“手工补息”现象,有的银行1天、7天通知存款此前最高利率能达到接近2%。从不约定存期角度看,通知存款与定活两便存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优势在于相比定期存款支取时间更加灵活,具有类活期性质,利率却高于活期存款,比较适合无法确定使用时点的资金,受到存款人欢迎。

在因“灵活”和“高息”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同时,智能通知存款这类产品也为银行带来一些“压力”。各家银行的该产品在通知存款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门槛,提高了通知存款产品的整体利率水平。而从银行净息差压力看,一方面存量贷款重定价效应显现,2023年降息以及存量房贷利率调降的部分效果在2024年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实际利率处于高位,2024年仍有继续降息的必要,在存款定期化背景下,降息会继续压降银行净息差;此外,地方政府平台债务置换,以及低息的基建类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占比提升等,也会影响息差水平。在此背景下,银行息差仍面临着收窄压力,为稳定银行息差水平,更大幅度调降存款利率是必然选择。压降存款利率,除了整体降息之外,就是在结构上压降高息存款规模。而智能通知存款产品门槛更低、整体负债成本更高,因此也成为此次高息存款压降的重点。

高息存款压降将如何影响银行和投资者?从银行角度看,考虑到压降高息存款产品属于全行业共识,除部分资金会从存款转向理财外,大部分低风险偏好的存款资金,只能接受利率下降的现实。至于会否带来“存款搬家”,对单个银行而言,关键在于整体降息节奏,只要与行业整体保持一致节奏,就可以跟随行业大势来压降成本,不必担心存款搬家风险。

对于存款人来说,智能通知存款下架后,多家银行也推出了相关“替代品”,就这类产品看,更多是以升级的名义来提高门槛、降低利率,大方向仍是压降高息存款产品占比,降低整体负债成本。在智能通知存款外,多家银行也下架了长期限的大额存单产品等。存款人应接受高息存款越来越稀缺的现实。同时,在存款降息的背景下,存款人应适度提升风险偏好,可以适度加大对银行理财、基金等高波动产品的配置力度,以获得更高的综合投资收益。在利率下行背景下,可提前选择长期限存款锁定利率收益。同时,普通投资者也应加强投资理财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宽理财能力圈,在此基础上实现更丰富、更多元的资产配置。(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张芷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