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降高息存款规模 多家银行调整智能通知存款产品

存款利率历经多轮下调、部分银行暂停长期限大额存单销售、智能通知存款频频下架,银行在优化存款结构、保卫息差的路上越走越远。

继招商银行传出暂停三年期及以上期限大额存单产品发行之后,民生银行也在近期下架了半年期及以上期限大额存单销售。另外一项高息存款产品——智能通知存款产品也在监管要求和控制成本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密集下架,交通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福建海峡银行、青岛农商行、大连农商银行等诸多银行发布了相关公告。

分析人士曾指出,银行下架智能存款一方面是为了达到合规目的,另一方面是为了降低资金成本。而在当下银行业净息差承压的大背景下,压降高息存款产品规模愈发成为业内的普遍选择。

高息存款产品频频调整 智能通知存款密集下架

下架或调整智能通知存款业务的银行范围在不断扩大,多家银行于近期发布了相关公告。

5月10日,交通银行在官网发布了关于终止双利存款(普通版/超享版)业务的公告。公告显示,交通银行将于2024年5月15日终止双利存款(普通版/超享版)业务。协议终止后,该行将不再为客户提供开立双利存款子账户、转存资金存入等服务。

同日,兴业银行也发布公告称,为贯彻落实有关政策要求,该行个人智能通知存款产品将于2024年5月15日起自动终止。已办理个人智能通知存款业务的客户,该行将于最近一个结息日为其办理结息并自动解约,届时产品的本金及利息将自动转入活期账户。

厦门银行“智慧存”单位智能通知存款将于2024年5月14日正式下架,存量业务自动终止,存续中的资金将返还至客户签约活期账户。同时,厦门银行将于5月15日停止个人通知存款自动转存产品。此外,厦门银行将调整部分存量个人7天通知存款利率。

公开资料显示,智能通知存款是区别于传统通知存款的创新存款,不需要指定“一天”或“七天”通知存款的类型,系统会智能选择计息,可以自动转存、结息,并随时支取,兼具流动性与收益性。

早在2023年5月,相关监管机构要求银行调整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自律上限,同时要求银行停办不需要客户操作、智能自动滚存的通知存款,存量自然到期。彼时已有多家银行下线智能通知存款产品。

整改期限将近或是银行调整相关业务的原因之一,青岛即墨惠民村镇银行此前在公告中表示,为贯彻落实人民银行深化利率市场改革各项举措,对存量的通知存款和利生利存款按照原利率执行过渡期为一年的政策将于2024年5月15日起自动终止。

除此之外,近段时间来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等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福建海峡银行、青岛农商行、大连农商银行等也对相关业务做了相关调整。

分析人士曾指出,过去几年银行智能存款产品陆续下架,现存的此类产品已经很少见。智能存款一般具有灵活性高、利率高的特点,部分产品期限较为灵活但按照定期计息,推升了银行的揽储成本,不符合监管规定,银行下架智能存款一方面是为了达到合规目的,另一方面是为了降低资金成本。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目前部分银行下架智能存款、调整大额存单等,对于舒缓银行负债成本有益,尤其是大额存单、智能存款等产品负债占比高的银行影响相对大一些。但大额存单等存款类产品占整体商业银行负债比重相对低,对整体银行负债成本有限。更重要的是,银行下架或调整相关产品,有助于维护存款市场正常竞争秩序,减少高吸揽储影响等。

净息差整体承压 后续影响有望改善

在银行公布的2023年年报中,可以明显看出定期存款的增长趋势与息差收紧的走势,净息差表现也成为影响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银行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下,下调存款利率、加速压降高息存款、进一步优化负债结构等成为银行控制负债成本的关键手段。

东莞证券研报指出,在负债端,2023年末上市银行活期存款占比39.30%,较2022年-4.07pct,各银行板块的活期存款占比均下滑到历史低点,存款结构持续向定期倾斜。

“2023年,上市银行净息差1.69%,较2023年上半年下降0.08pct。2024Q1受贷款利率重定价的影响,上市银行净息差继续下滑至1.55%”上述研报中统计的数字显示。

数据显示,2023年末,42家A股上市银行中,仅有一家银行息差正增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末,银行净息差下滑1.69%,跌破1.7%关口。

周茂华认为,从目前存款市场仍存在一定结构失衡,定期存款占比继续偏离常年水平;银行净息差压力大;市场利率处于相对低位等,银行仍有空间、有动力进一步合理调降存款利率,为金融让利实体经济拓展空间。

不过周茂华同时也表示,从上市银行公布的财报看,一季度银行业净息差继续承压,但降幅开始趋缓,一方面,国内银行业继续让利实体经济,定期存款占比继续偏高,一季度金融资产波动较大;但另一方面,国内经济稳步复苏,积极宏观政策引导市场利率中枢下移,银行积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等。

多家机构也共同指出,后续银行业净息差仍承压,但冲击力度有望放缓。

东莞证券指出,得益于2023年多次下调存款利率与各银行优化负债结构,2023年16家银行负债端成本较2023H1改善,一定程度对冲资产端的压力。由于今年2月5年期LPR再次下调25个基点,后续行业净息差或将继续承压,但随着存量贷款逐步消化重定价压力,以及前期低基效应,净息差下滑对业绩的冲击有望逐渐减弱。

国信证券研报认为,展望全年,我们认为受2月份LPR下调影响,银行净息差后续仍将走低,但随着同比基数降低,净息差对营收增长的不利影响或减轻。但因不同银行贷款期限不同,受2月5年期LPR下降影响不一,其净息差表现将出现较大分化。

“从趋势看,净息差仍面临一定压力,但有望逐步企稳改善”周茂华也表示:“一方面,消费和内需修复、存款结构恢复常态需要一定时间;国内继续引导金融进一步让利实体经济;但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恢复前景明朗,宏观政策偏积极,金融市场情绪持续回暖,银行积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等,有助于净息差改善。”

文/王欣宇

翻译

搜索

复制

(编辑:王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