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培建:探月、探火能为我国带来更多国际话语权
4月24日,参加2021中国航天大会的人民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了他对月球科研站建设、航天与大众的关系、我国航天能力发展等方面的观点和看法。
针对月球科研站建设,叶培建说,月球不适宜人类生存,但想要更好地进行科学探测,就必须有人长期在月球驻留。为此,可采用机器人等无人探测的方式完成先期探测,同时要想办法验证人在月球能够生存的技术,如三维制造、能源生产等问题。
“不论怎样,月球探测一定要有人参与,更好的方式是有人与无人相结合。”叶培建表示。
航天与大众的关系也是叶培建关心的问题。他说,现在老百姓对应用卫星了解很深入,明白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的重要性,但还是有人质疑探月、探火的意义,认为创造不了多少GDP。“所以我很重视科普,没有疫情的时候,我一年能做30多场航天科普讲座。”
在叶培建看来,面对当今世界局势,探月、探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科学探索本身,它是大国力量的象征。“我国发展进入新时期,探月、探火的成功,可以为中国人民带来信心,为中华民族带来力量,为我国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最近,叶培建和国内众多院士合力编撰院士科普丛书,其中他领写的第一套第一本书《征程,人类探索太空的故事》已经出版。他介绍,该书以中学生为主要受众群体,讲述了地球、太阳系、宇宙空间的相关科学知识,介绍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变迁、探索手段和工具的发展、探索所获得的重要发现,以及当前在探索太空中面临的科学和技术难题,探讨了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人类与地球的未来,对年轻一代了解航天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骨干。叶培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愿意干、干得好,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伴随宇航任务的逐年增多,我国航天发射能力会出现瓶颈。
叶培建分析认为,我国未来可能会建设新的国家级航天发射场,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宇航发射需求。同时,国家要帮助、推动、扶持民用航天和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使多方力量聚集,更好服务于航天事业。
针对近期北斗导航终端出现问题引发的社会舆论,叶培建回应称,中国航天人很努力,现在我国在轨卫星有300多颗,资源非常丰富,但相关地面设备也要做得好、服务到位、管理到位,才能真正实现天地一体化,更好服务于国计民生。
文/中国航天报记者 刘岩
视频/索阿娣
编辑/刘岩 胡蓝月
审核/陈立
监制/索阿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