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冷启动:四道选择题,带你找到写作方向
文 | 叶伟民
你打算写点什么?这个问题要是放在30年前,答案大概会是诗歌、小说或散文。
如今再问,你会发现答案已大不同。笔头的半径在延伸,医生会写诊室奇遇,警察会写破案传奇,CEO会写商业思考,产品经理会写产品哲学……似乎一切都可以通过写作重塑,在各领域酿造新思想和新语言。
然而,一旦要写,我们都会遇到第一道坎:零基础,写什么好呢?
这是个大问题。冷启动伤车,写作起步处理不好,更是伤神伤心。
很幸运,多年来身边一直不缺聪明人。和他们聊天很有意思,逻辑优,思考深。
我问他为什么不写出来,与其嘴炮干货,不如以笔立言。对方摇头轻叹,说认知和思维还不够系统,很羡慕笔杆子云云。
背后原因,可能自谦,可能懒,也可能真这么想。如果对方再三问我建议,我便直言:关系反了,不正是因为思考缺乏体系,才更需要写吗?
术业有专攻,非常理解初写者的畏难情绪。很多人将写作视作结果,却忽略了过程——这是旁观者(纯读者)的习惯思维。
然而,只要下笔写第一个字,你就多了个身份——参与者,你会发现写作还是过程且相当美妙。每一次用文字准确表达所想所思,都是掘深认知的历程。
所谓微言大义,就是用精妙的语言,道出深刻的道理。因而,思与写是相生相成的关系,思考是写作的养料,写作又倒逼思考,最终相得益彰。
“为什么写作”的道理我听过千千万,但最有意思的来自一位科技大佬——前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人工智能专家沈向洋。他并非有志于文学,而是忧虑行业的“思考危机”。
他在《文如其人》一文中,激励同行通过长篇写作回归工程师文化并推动行业创新:
时至今日,写作不再是文人墨客的专利,也不是语文书里那几首唐诗宋词。文字的世界已大大扩张,文学家见艺术,科学家见思考,奋斗者见激励,传承者见故事,大众见表达,见感悟……
写作起步最怕像河边捡石,见一颗丢一颗,最终啥也没留下。写什么,你不可能试遍天下文体和题材才决定。
我们可以自我拷问四道选择题,找到可长远深耕的写作方向:
1、我喜欢什么?
这年头,就算你喜欢吃,你也能写成该领域的头部(参考下汪曾祺这位大吃货)。不用羡慕别人,从你有多巴胺的领域写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我擅长什么?
喜欢的和擅长的是一件事就最好了,但两者未必统一。喜欢吃还厨艺好,完美;喜欢吃却是电竞冠军,那我建议你选后者,毕竟擅长比喜欢门槛高,护城河也深。
3、我能给什么?
读者为何而来?一定是你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解决了他的某些问题。笼统来说,必须让读者有所得(有用),有所乐(有趣),有所感(共情)或有所悟(道理)。
4、我想要什么?
每个人创作的目的都不同。有人想当职业作家;有人想在专业领域输出意见,提升影响力;有人想建立个人IP;也有人想提升表达能力,得到更好的职业机会;也有人想提升气质和魅力;更有人没什么具体原因,仅仅因为热爱。
以上四个问题就像漏斗,一个比一个重要,一层一层过滤掉干扰项。例如你喜欢ABCD,擅长AC,读者更喜欢C(更有流量),但我想要A。最后结论就是A。
这套推演,其实就是处理好内心与外部的关系,既不孤傲,又不从众。只有内心笃定了,心志和能力才匹配,才能抵御未来可能遭遇的孤独和打击。走着走着,路就宽且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