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动员令》竹科工程师转行手工日晒面 吴冠翚的人生奇幻旅程

不忍祖父开创的产业画下句点,吴冠翚毅然扛起70年长安制面的老招牌。专注观察面条的湿度与状态,已是他生活的日常。(林和生摄)

过去屏东市民族路被称为「面条一条街」,如今也仅剩长安制面这老招牌屹立不摇。(林和生摄)

吴冠翚(左二)接手传统产业,与团队一同擦亮日晒面招牌。(林和生摄)

吴冠翚小档案

位处国境之南的屏东,不分四季艳阳高照,这股能量对传统日晒挂面产业来说,是天赐的恩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面条被撒下的光宠幸过,都散发出一股独特香气,让吃过的食客一试成主顾。

面条一条街 最后风景

但日晒面技艺须靠老师傅口耳相传、手把手教学,相较同行中许多老面孔,42岁的吴冠翚算是最「幼齿」的一位,屏东市民族路过往「面条一条街」的荣景,光环早褪去,凋零到剩最后1家。

结束一整天配送行程,拉下店铺铁门,吴冠翚缓缓拿起手机,看着最新天气云图及气象预报,口中念念有词,从温度、湿度等细节拿捏仔细,算好隔天制面要使用的水量、面粉,确定一切工序适妥,开始动工,完成面团后才算结束一日的工作。

眼前这有着职人坚持与锐利眼神的男子,2014年以前,还是个年薪百万、人人称羡的竹科工程师,而如今生活却是几近180度的转变,吴冠翚笑说,这在他年轻时绝对不会是自己的人生剧本,但现在身旁不是面粉,就是已经制作成型的日晒面,肩头上还有传承70年的老招牌「长安制面」。

母亲罹癌 改变下半生

他说,永远不会忘记8年前那天,电话那头母亲缓声道出罹癌,因事发突然,没来得及向上司报告,便简单整理行李赶回屏东老家,陪着母亲办理住院。

深知陪病过程会是长期抗战,便向公司提出辞职念头,不过主管提议,「就先留职停薪1年,好好照顾家人」,让吴冠翚从此展开人生中的奇幻旅程。

留职停薪期间,与同是竹科工程师的妻子许庭嘉分隔两地,在陪病空档,吴冠翚跟着父亲接下制面的活,为的是不让家人病情影响数十年合作关系的面摊生意,此时心中的声音是:「就让这产业停留在这一刻,画下完美句点吧。」

三代家业 接棒不忍离

吴冠翚说,不识字的祖父为养活全家人,1953年创业卖起日晒挂面,父母接手传承,但自己心里从来没有「继承」这个选项,「当时就是用读书当借口,长辈要求帮忙,我就把头埋进书里,反而是弟弟较热心、积极,所有亲友都认为最后会是他接手。」

只是真的要结束营业,也必须给合作的面摊缓冲时间,这段日子他才真正开始接触整个制面产业,也才开始了解个中辛苦与滋味。他说,「其实说穿了,日晒挂面很简单,就是水、面粉,利用屏东充足阳光完成的手工制面」,但也因为技术很传统,这产业在人力不足的社会型态中快速凋零。

吴冠翚说,回家的每一天都是为了结束做准备,但只要一看到父母,话又全吞了回去,心头徬徨时,就放空骑车在附近闲晃,看着自以为熟悉却又极为陌生的故乡,想着同一条街上不是有5、6家日晒面店吗?却发现这一行凋零状况远比他想的更严重,返乡才几个月,又一家结束营业,只剩自家仍在风雨中飘摇,心中一个声音开始响起:「难道真要在我手上结束吗?」

在念头松动、认真考虑接手的数日里,深知没有妻子支持,这条路走不下去,于是打了一通电话与另一半长谈,吴冠翚笑出声说:「过了1个月,她也跟着搬回屏东!」

许庭嘉回想这段日子苦笑说,过去是眼睛不离电脑的阿宅,如今接手传统产业,真的是体力活,没想过这么辛苦。

理科头脑 一切标准化

既然打算全心投入,就必须做出改变,原本上一代制面靠的是经验,当天吹什么风、面条晒多久才算好、隔天要上多少面棍,全都靠感觉,套句现在的说法,就是「有点玄」。

对理科头脑的夫妻俩来说,没有具象化标准就是很怪,于是2人在2014至2018年间,完整记录每次制面过程,就像做实验一样,把这天湿度、该用几克水做出来的面才会软硬适中清楚记录下来。吴冠翚说,只要湿度差距20%,55公斤的面粉比例,水量增减约100克内,多一点、少一些都不行,因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吴冠翚以「足不出户」自我形容这4年的「练功期」,一步都没踏出过屏东,从确定隔天气候状况,再开始着手制面,要加多少水、放几克盐、做几棍面,乃至于晒面位置,全都要在脑海中演练一番,且每隔1小时就要调整位置,几乎醒着的时候都在关心制面流程。

长辈曾说,清明过后吹南风,要怎么因应面条会弯的问题,但弯还分好几种,往内弯、还是往外弯,要怎么摆才恰当,都让他找出对应方式。

除了亲身试验,也发挥读书时的专长,就是查询硕博士论文,里头有不少专门研究制面的学问,「当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常常发生因为忽略某个天气环节,让几十袋面发酵过慢,只好整批扔掉重来;不然就是所有条件似乎都掌握完美,却突然来一阵强风吹倒面棍,也只好忍痛舍弃脏掉的成品。

疫情期间 搭上宅商机

吴冠翚说,他永远记得这段时间不是埋头制面,就是专程去跟店家道歉,同时回收对方认为有问题的面条,直到把所有条件数据化,在任何温湿度条件下都能做到得心应手,让任何一个员工照标准流程操作都没有问题,这才敢拍胸脯自称已是这领域的专家。

渐渐累积名气、生意上轨道后,却遇上新冠疫情,过去主要销售对象为高屏面摊,原本以外带客居多,生意虽有下滑,但不至于少掉太多;只是没料到之前应顾客要求研发的调味酱包,搭上宅商机,意外打开另一块客群。

吴冠翚说,过去面条少有宅配,毕竟重量重、运费不划算,消费者不愿埋单,但疫情消息一出,民众宅在家时间变多,一次订购都是数周、甚至数月的量,加上中北部顾客回购率高,网路业绩渐增,目前已占店内生意一半以上。

宣扬好味 宛如传教士

如今全台已有不少高档餐厅坚持选用长安制面,更是一些大型卖场合作伙伴,但吴冠翚仍持续努力宣传,述说这个属于传产及日晒面的故事,他不讳言自己就像手工制面的传教士,要让更多人知道这好东西。

难得站在锅炉前,煮着自家生产面条,吴冠翚笑说,像他不谙厨艺,随便煮也可以很好吃,就是日晒面魔力的最佳写照。许庭嘉说「一点也不夸张,这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面!」就是因为这好味道的记忆一直留在脑中,想要把这好滋味分享给更多人,才会愿意陪伴丈夫接手家业,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原来日晒面这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