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预测者曹云龙:不同突变株每年可导致多个感染高峰

新冠预测者曹云龙:不同突变株每年可导致多个感染高峰。(观察者网)

中国新闻网28日报导,因追踪新冠病毒演化,并准确预测了新突变和新毒株的出现,入选国际期刊《自然》杂志(Nature)2022年度科学影响「十大人物」(Nature’s 10)的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副研究员、北京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曹云龙,就目前全球几种主要流行毒株的特点、Omicron致病性变化、以及感染防治策略等话题受访指出,不同突变株每年可导致多个感染高峰,重点在关注Omicron在高危人群中的致病性。

《自然》杂志公布2022年度科学影响「十大人物」榜单,旨在全球选出十位在过去一年间,为重大科学进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曹云龙以作为新冠预测者(COVID-predictor) 入选。

曹云龙介绍,大陆现阶段主要流行的是BA.5.2和BF.7,二者都属于Omicron BA.5支系。他表示,中国大部分人群接种的是原始株疫苗,其诱导的体液免疫被Omicron突变株严重逃逸,加之多数人群接种疫苗已经一年以上,体内中和抗体水准下降,进一步削弱了预防感染的作用。

他表示,今年绝大部分国家都经历了四波重大感染高峰,多为不同突变株所诱导,平均三个月一次。目前看来,大陆也很难完全避免。

曹云龙表示,现在看到的Omicron的致病性整体上下降,主要是因为疫苗接种的普及以及大量人群感染导致的免疫力增强。虽然疫苗和自然感染建立的免疫屏障不能有效防止感染,但可以减轻症状,所以看上去似乎是病毒的致病性下降了。但他强调,这并不能与病毒的天然毒性相提并论。

曹云龙提到,社会群体中还有很多无法接种疫苗或者接种后无法产生有效免疫应答的人群,例如免疫缺陷人群、高龄老人、以及肿瘤患者等,他们也是新冠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高危人群,因此仍然需要监测Omicron在这些高危人群中的致病性。

他介绍,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Omicron已经造成极大的死亡和重症负担。例如,在英国,OmicronBA.1造成的总死亡人数与Delta相当,虽然从BA.1→BA.2→BA.5,死亡峰值呈现下降趋势,但累计的死亡总数并没有大幅度下降。而日本今冬疫情造成的重症人数和死亡人数已逼近历史记录且尚未出现下降趋势。

曹云龙表示,目前的疫苗对重症的预防效果都较好,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不适合疫苗接种的人群,则需要探索其他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