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有理数的定义变了!数学老师懵了,网友:变难了,防自学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科特色,新版各科教材相比旧版教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变化,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比如语文,延长了拼音学习时间,删掉了一些课文,也增加了新的课文,还对课文的内容做了一些改动。像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的诗歌“飞入水中都不见”就变成了“飞入芦花都不见”,四年级课文《观潮》中的“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墙”就变成了“形成一堵高高的墙”。

一般来说,教材无论怎么变化,那些概念性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可是新学期开始后,有的老师发现数学教材中“有理数”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老师们和家长们对新旧两种表达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新版的定义有点抽象,不如老板的好理解,有人觉得新版就是换了个说法而已,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旧版教材上是这样说的: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和分数,能直接接受“有理数”的这个概念。所以,旧版关于有理数的定义很直接,是很好理解的。

而新版是这样说的: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数称为有理数。

“可以写成分数”这个表达,比“整数和分数”看起来要复杂一点。但从数学的角度看,两者的意思应该都是正确的,这点应该毋庸置疑,不然之前的定义岂不是错的了。

“有理数”概念的说法变了,很多老师有点懵了,大家纷纷表达疑问:

“那0不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呀,可是它是有理数。”

“改了之后,‘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这句话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哪一种表达更好呢?网友们的观点很值得一看。

一部分人觉得旧版表达更好,更直接,更清晰,学生更好理解和接受,因为学生只要知道了什么是整数和分数,就理解了有理数,而改了后,老师教起来更麻烦,学生学起来更难了,所以有人说新版是“防自学”版。

一个七年级数学老师认为新版表达容易引起误会:其一,整数都可以化成分数的形式没有错,但容易让学生产生分数包括整数的错误结论;其二,在分数列举的例子中夹杂着有限小数(比如1/2)和无限循环小数(比如1/3),教师如果加以深度解释很难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并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小数既分数的错误观念;其三,这里的部分知识放在实数那部分去讲效果可能更好些。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新版表达更准确,更能揭示了“有理数”的本质。

因为整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比如5/1),所以整数与分数可统看为分数,把有理数定义为“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数”更加确切严谨。

新版这样描述更接近有理数的本质,可以写成p/q,“整数和分数”只是简单描述有理数的组成。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高中学过“根号2”不是有理数这一道证明题,证明方法就是反证假设“根号2”是有理数,于是等于p/q,第一次见这题几乎没什么人想到有理数这样表示,因为之前都没这么表示过,所以说,新教材的定义更像是给学生埋下了对有理数本质理解的一颗种子。

看了很多人的观点,我想能不能这样理解,旧版和新版是从不同角度定义的,旧版是从分类的角度,是直接给出概念,新版更深层次地解释了有理数,鼓励学生思考探索,但对于初中生来说,旧版的更好理解。不知道这样说行不行?

但还是有一个疑问,既然旧教材没有问题,新教材为什么要改呢?这可是概念,学了很多年的概念。

不管怎么说,道理越辩越清楚,知识越学越明白,科学其实就是在总结自然规律。希望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和教育专家们能多听听一线教师的心声,解答他们的疑惑,能着眼于当下,也能放眼未来,把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大家怎么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