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过不去 病患多半讨一个解释

鉴于医疗纠纷案频传,嘉义长庚医院定期会举办医疗争议座谈,让医护人员学习如何避免产生医疗纠纷。(嘉义长庚医院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嘉义县卫生局在长期居中协调医疗纠纷案件时观察到,提出调解的当事人,有极大部分只是「要一个解释」,而非赔偿金或打官司;嘉义长庚医院关怀小组也发现,多数有疑虑的家属或病患,多半是对医疗结果未达到预期而感到不满,甚至只是「心里过不去」,赔偿反倒是其次。

月旦医事法报告第56期,曾登刊法官廖建瑜统计文章《从地方法院民事医疗判决看最新发展趋势─引用最高法院次数观察》,内容提及医疗纠纷科别以骨科比例最高,医学美容、急诊、妇科、牙科、神经外科的占比有趋势变化。

另法律审理期,一审地方法院平均要花1344天、二审高等法院平均要花593天、三审最高法院348天,加总起来约6.2年,最久大约10、11年左右,案件才会定谳。

嘉义长庚医院虽未针对医疗疑虑案多做归类比较,病人关怀小组从经验判断,病人、家属有质疑仍以外科居多,原因多半是治疗或术后结果不符合期待,甚至是不能接受家人「走着进来,躺着出去」,在患者、家属「包医好」期待下,关怀小组认为医病沟通、风险告知非常重要,毕竟医疗行为就有不确定性。

嘉长病人关怀小组指出,被病患、家属提告而走上法院,对医生或护理人员往往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关怀小组则扮演调解前端角色,透过医疗团队病情、处置说明,尽量化解彼此认知上落差。

一旦医病立场依旧分歧,就会导入卫生局的调解平台,像有些病患会漫天喊价索赔,甚至期待院方砍价,嘉长表示,这时交由第三方公正单位居中协调、说明,相对客观,患者或家属也比较听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