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痉挛好发睡眠时 严重恐猝死

双和医院心脏内科医师洪明佑提醒,心血管痉挛好发于40至70岁,吸烟族、喝酒族都是高危险群。(洪明佑提供)

天气转凉,正是心血管疾病好发期!医师提醒,心血管痉挛好发于40到70岁,且容易发生在休息或睡眠时,严重恐造成心肌梗塞或猝死;正确诊断并对症下药是抢救关键,提醒民众须提高警觉,如果休息或睡眠时有胸闷、胸痛或心悸症状,务必尽速就医。

台北医学大学教授、双和医院心脏内科医师洪明佑表示,天冷容易诱发心肌缺氧,常见机转有两种,一种是运动时因血液供给不及造成的「供给缺氧」,另一种则是非运动时由心血管痉挛等原因引起的「需求缺氧」。

洪明佑说明,心血管痉挛俗称心血管抽筋,好发于40到70岁族群,年龄层偏低,且有别于其他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痉挛容易发生在休息及夜间睡眠时,且患者通常血压偏低、心跳偏慢;如果没有事先预防或及时投药,可能引发心绞痛、心肌梗塞,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昏厥、心衰竭或猝死。

国际医疗科学期刊(IJMS)研究显示,台湾急性冠心症患者中,高达57%有心血管痉挛,显示心血管痉挛与心肌缺氧具高度相关性。2005年哈佛研究指出,日本的心血管痉挛盛行率高于美国10倍;另一研究显示,台湾、日本和德国的心血管痉挛占心绞痛患者4到5成,盛行率高。

洪明佑指出,吸烟、喝酒、服用兴奋剂药物、甲状腺亢进等因素,都会增加心血管痉挛风险。他也提醒,心血管痉挛的成因非常多,避免吸烟、熬夜、焦虑、忧郁、多注意保暖,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远离心血管痉挛的最佳方法。

目前证据显示,心血管痉挛是心血管阻塞和糖尿病的前兆,早期发现可避免心血管阻塞。洪明佑说,心导管心血管痉挛诱发检查是唯一诊断方式,概念类似心律不整电生理诱发检查及晕厥倾斜床诱发检查,根据1999年美国心脏学会临床指引,这是敏感度高、特异性佳且安全的检查。

但坊间有些人误解心血管痉挛诱发检查属于危险的检查方式,认为可能导致脑中风或心肌梗塞。洪明佑强调,心导管心血管痉挛诱发检查是以心导管直接投药于冠状动脉,大幅缩短药剂抵达心脏的路径,剂量只需要过去静脉投药检查的10分之1,目前全球无任何中风、心肌梗塞或死亡等严重副作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