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技术,他们迎来新生活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工人日报-中工网通讯员 冯跃龙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4年来623名来自和田、喀什的富余劳动力接受了中建三局西北公司开展的职业培训并顺利就业。工友的生活条件、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迎来了新的幸福生活。
30岁的麦麦提敏·木萨来自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一个偏僻的村庄。由于气候恶劣、土地贫瘠,以玉米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他家常常入不敷出,生活较为困难。2017年,麦麦提敏·木萨来到中建三局承建的乌鲁木齐检验检测园从事杂工工作。在一次项目谈心会上,麦麦提敏·木萨提出向往成为一名电工,“学一门手艺,不怕没饭吃。”
项目电工贺清泉成了麦麦提敏·木萨的师傅,教他如何管理机械设备、检查线路、安装工地大灯……“我干这行10年,带了3名徒弟,麦麦提敏·木萨是最好学的,遇到困难他也总是冲在前面,是个好苗子。”贺清泉记得,施工现场的电箱有40公斤,需要两人抬着走,麦麦提敏·木萨总是抢着抬重的那一头。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工,必须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除了“手把手”传帮带,为让麦麦提敏·木萨尽快熟悉理论知识,贺清泉还给他买了十几本电工技术方面的书籍,不断地跟麦麦提敏·木萨交流,细心为其讲解专业名词。在师傅指导和麦麦提敏·木萨自己的努力钻研下,2019年10月,麦麦提敏·木萨顺利取得建筑电工操作证,成了一名正式电工。
目前,已有52名工友取得了建筑行业电工职业资格证,走上了致富新路。
配岗位,保证稳定就业
吐孙古力·伊布拉伊木来自莎车县阿拉买提乡阿祖拉村,和所有维吾尔族姑娘一样,她有着高高的鼻梁、大大的眼睛。吐孙古力·伊布拉伊木的3个女儿都在上学,76岁的婆婆已经年迈,家中收入主要靠丈夫打零工每月赚来的2000元和吐孙古力·伊布拉伊木打理的3亩贫地的收成。
“真希望我也能像男人一样出门挣钱。”2020年,丈夫来到乌鲁木齐机场改扩建项目后,吐孙古力·伊布拉伊木也鼓足勇气报了名,“没想到中建三局这么快同意了我的申请。”
在机场项目,吐孙古力·伊布拉伊木从事保洁工作,“从没想过一个农村妇女每月也能拿到4000元工资。”今年春节,吐孙古力·伊布拉伊木把自己的存款寄给婆婆,为家里添置了电冰箱、彩色电视机,家里的生活条件也逐渐变好。
“女儿平常发视频过来说学习上的问题,项目上的同事都很热心地帮忙解答。”吐孙古力·伊布拉伊木说,“希望女儿和他们一样,能考上好大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建三局西北公司结合务工者特点和企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匹配就业岗位,让每一位在此就业的工友都能舒心地工作,愉快地生活。
2020年4月,中建三局扶贫培训基地在巴楚县技工学校正式成立,吸引了当地350名建档立卡户农民工报名参加学习。5月,首批116名学员通过培训,从巴楚来到乌鲁木齐机场改扩建项目,艾尼·吾布力便是其中之一。
7年前,艾尼·吾布力一家人年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全家人眼巴巴地指望着3亩地过活。为了能过上好日子,艾尼·吾布力农闲时做临工,挣点钱补贴家用。
艾尼·吾布力有两个孩子,一家四口生活拮据,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知扶贫培训基地在村里招生的消息后,艾尼·吾布力主动报了名,“新疆儿娃子,就要走出去干点事业。”
来到中建三局,艾尼·吾布力被分配到了砌砖组,并与乌鲁木齐“三条路”项目经理刘伯军结成“亲戚”(新疆当地扶贫工作中有一项是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结对”,一对一帮扶模式统称为结“亲戚”),全身心投入到技能学习中来。
中建三局在新疆成立了劳务中心,并在乌鲁木齐机场改扩建工程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地教学、定期考核、技能比武等方式,以能力提升为抓手,实现农民就业产业化。艾尼·吾布力在“砌砖组”技能比赛中总能脱颖而出,连续三次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艾尼·吾布力每天可以砌筑1.6方砖,已经达到了熟练工人的80%,垂直度和平整度都能满足验收的标准。”刘伯军介绍道。
在工作中,艾尼·吾布力主动成为8名工友的职业导师,把自己学习的经验向“徒弟”们分享。对于未来,艾尼·吾布力说他以后想开一家劳务公司,让更多的乡亲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现在新疆正在稳定发展,很多人和我一样,生活越来越好,安居乐业就是最好的证明!”艾尼·吾布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艾尼·吾布力言语中透着自信,对于未来,他满怀憧憬,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