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低碳转型与人才培育

绿色减碳管理将不再只是企业形象的表征,而是企业能否永续经营的关键。图/pixabay

世界经济论坛(WEF) 今年1月公布的「2022年全球风险报告」中,气候变迁被列为10年内地球将面临的最大威胁,国际间因此掀起一波环境永续「净零排放」风潮,陆续已有136个国家宣示于2050年达成「净零排放」目标。台湾也于今年3月30日,由行政院国发会提出了第一版的「台湾2050净零排放路径及策略总说明」,提供至2050年「净零排放」的轨迹与行动路径,引导台湾产业绿色转型,期以带动新一波经济成长。

「净零排放」的目标在使所有导致地球暖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减低量正负相抵,达成平衡。所谓温室气体常见的有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氟氯碳化物和臭氧等等,其中二氧化碳历年在各国排放量都占最大比率。依据环保署2021年出版「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册报告」,2019年台湾二氧化碳排放量即占比达95.28%,因此透过植树造林的碳汇以及使用再生能源所累积的减碳量相互抵换,使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的「碳中和」,成为实现「净零排放」的基础与重中之重的工作。

行政院为了落实2050「净零排放」,首先由国发会推出12项关键策略,再由各部会进行细部规划。目前,金管会已经启动「上市柜公司永续发展路径图」,要求全体上市柜公司于2027年完成温室气体盘查,2029年实现温室气体查证。金管会将依不同的资本额,分三阶段强制上市柜公司揭露其相关碳盘查资讯,促使企业「低碳转型」。

台湾企业在全球产业供应链中占有重要席位,但今后若不能满足品牌商对低碳排放的要求,恐怕无法继续维持或打入新的国际供应链体系,影响可能扩及其在台湾的所有利害关系人企业,甚至伤及整个产业,拖累整体台湾GDP的成长。绿色减碳管理将不再只是企业形象的表征,而是企业能否永续经营的关键,其重要性已由「最好能拥有(nice to have)」转变为「必须能做到(must)」。

检视台湾,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带头进行低碳转型。例如,中钢自行规划「碳中和」路径,以2018年为基准逐年减碳,预计2025年减碳7%、2030年减碳22%,2050年完成指标「碳中和」。信义房屋则斥资14亿元买下马来西亚沙巴附近的「环滩岛」,并和沙巴大学合作推动生态复育计划,共同开发「蓝碳」生态系,将打造「环滩岛」成为「零碳岛」。

台达电承诺了在2030年达成全球厂办100%使用再生能源以及「碳中和」,是台湾首家承诺于2030年达到RE100 (100% Renewable Energy)目标的高科技企业。台积电则已规范旗下700多家供应链厂商,必须于2030年以前完成减碳20%,否则无法被列入采购供应商名单之中,是全球第一家要求其供应商减碳的半导体厂商。

「低碳转型」是企业永续的必经之路,台湾企业应更积极强化全员低碳意识,擘画短中长期的永续发展蓝图,先期设定「碳中和」与「净零排放」目标,然后规划减碳路径,建立绿色竞争力。

目前多所大学也陆续设置了「碳中和学院」、「绿色管理高等研究院」,以及「环境永续研究中心」等单位,着力于绿色永续相关议题研究。然而,台湾普遍缺乏碳足迹盘查与永续发展人才,需要产、学、研等机构,多方合力培育。短期间可以透过企业顾问公司、相关产业学院以及研究机构开设培训班应急,中长期仍需仰赖高教体系的扎根教育,例如成立「数位碳管理产业硕士专班」或「低碳管理学程」等,充分融入气候变迁、绿色经济学、绿色供应链管理、永续发展、绿色稽核、绿色金融与会计等课程,将可以有系统的为环境永续「净零排放」工程培育出专业低碳管理与永续发展「绿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