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两岸密使助降误判 更显沟通重要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11日在国史馆以「台海两岸关系与民主改革」为题,讲述前总统府资政曾永贤所扮演的「两岸密使」角色。(朱绍圣摄)
两岸官方对话停摆,紧张局势令人重新回想起1990年代台海危机期间「两岸密使」所扮演的沟通角色。学者指出,台湾在政治改革及民主化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触及国家定位及两岸关系,而两岸沟通的意义就在避免擦枪走火,但在当前两岸实力差距过大的情况下,避免冲突恐将愈来愈困难。
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11日在国史馆以「台海两岸关系与民主改革」为题,讲述前总统府资政曾永贤及前国安会副秘书长张荣丰在90年代扮演的「两岸密使」角色。1924年出生的曾永贤曾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被捕后「自新」,任职调查局,投入大陆问题研究与教学逾半世纪。
曾永贤1990年出任国统会研究委员,获时任总统李登辉委任为密使。据张荣丰回忆,曾以其丰富的研究经验及个人的关系,和对岸取得联系;二人在1992年9月经港澳进入大陆,在大陆总政联络部部长叶选宁安排下见到时任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小组组长、国家主席杨尚昆,建立起两岸的秘密沟通管道。
薛化元指出,曾、张二人成功建立与中共的秘密沟通管道,让李登辉政府可以掌握更多重要的中共情资并透过沟通,减少台海两岸互动因误判产生的冲突。1995年至1996年间发生的台海危机,便是由于事前取得可靠情报,因此在对内部分,李登辉政府将应对重点放在安定民心,对外则争取国际重视。
薛化元分析,当时,两岸秘密沟通管道能够建立的原因,除了曾永贤的个人因素外,还有中共给予台湾在沟通上合理的位置跟空间。他认为,台湾在1990年代的政治改革及民主化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触及国家定位的问题;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由秘密沟通管道建立的两岸联系在2000年后已难见作用。
两岸当前无直接沟通管道,双边冲突擦枪走火的机率是否会提高?薛化元坦言,目前的状况恐比李登辉时期更严峻。双方的实力差距不要太大,是避免冲突的有效因素;若差距过大,避免冲突恐将愈困难。对目前的台湾来讲,争取外国的声援和支持或将是一条重要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