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透视》辟沟通管道防误判 两岸密使更待解密

国史馆举行李登辉百年诞辰纪念新书发表会。(游念育摄)

国史馆推动「李登辉总统僚属故旧访谈计划」,并发表新书,关于「两国论」的来龙去脉尤其受到关注,从目前揭露内容来看,许多在于「平反」,并凸显李执政后期的两岸论述,这与当前民进党的两岸政策遥相呼应。但关于李登辉的两岸事迹,更让人想探究的,是他从主张成立国统会到推出两国论,当中关键转折为何?以及当年那段两岸密使穿梭的故事。这些或许更能为当前的两岸关系带来启发。

从书中提到的几个重点来看,李登辉曾因「特殊国与国关系」被简化为「两国论」而生气。这似是要淡化外界对李是激进台独的印象。书中也指李对「特殊国与国」的想法是基于1991年修宪后的两岸定位,指台湾没有再宣布台独的必要。此主张与赖清德日前称「台湾已经是主权独立国家,没有另外宣布台湾独立的必要」不谋而合。

另关于解放军台谍少将刘连昆失事是因李的「空包弹」之说,书中访问国安局人员为李平反,称其实是因军情局内斗所致。但听起来也不尽合理,毕竟若李没有公开发言泄漏关键内容,纯因自己人内斗和贪污,怎会震动到对岸知晓。

以古鉴今,从当前两岸关系来看,有两项关于李的两岸经历,更值得国史馆进一步探索。一是李如何从发下豪语「问鼎中原」主张统一的统派领袖,摇身一变成了「两国论」的「独派教父」?二是1992年到2000年那八年的两岸密使,究竟是如何与对岸保有默契运作?

蔡英文曾是李登辉的国安会重要幕僚,蔡政府的两岸主张就是延续当年理念,赖清德也说过未来两岸路线会「蔡规赖随」,因此研究李当年的转折,十分重要。

已故前总统府资政曾永贤1992年9月曾衔命到北京与叶选宁、杨尚昆沟通,两岸搭建密使桥梁长达8年,相互通气避免误判,国史馆也曾出版《从左到右六十年:曾永贤先生访谈录》一书,但关于密史部分着墨有限。曾永贤也曾说:「两位老板(指李登辉、江泽民)都没说话,我们能说什么呢?」

两岸官方沟通管道中断,共军机舰频繁扰台,二轨也不便运作,常要能靠媒体隔空喊话,随时存在误判风险。若国史馆能够将「僚属故旧」的范围再扩大,拼凑出更完整的两岸密使故事,对当前两岸格外有学习借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