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行人庇護島有其必要 應完善警示

台中北区短短两个月内,发生16起汽车左转自撞行人庇护岛的事故。图/台中市第二警分局提供

车辆撞上行人庇护岛事件频传,各地交通单位陆续接获投诉,指出庇护岛设计不良,不够醒目成酿祸主因,还被讽为「闯祸岛」。交通学者指出,部分车辆撞上庇护岛的原因,是庇护岛本身设计不妥当,近期中央提供标准式的工程规范,工程单位施工前应检视,而庇护岛有设置的必要性,驾驶人应养成新用路习惯。

庇护岛依「市区道路及附属工程设计规范」施做,宽度宜大于一点五公尺,长度以斑马线宽度为准,突出路面时高度以廿公分为宜,采屏障式缘石。庇护岛具引导汽车行驶正确轨迹、在路口降低车速等作用,避免车辆太早转向变成「切西瓜」,或视线被A柱遮蔽成为视线死角,以致未注意行人而酿祸。

成大交通管理科学系教授陈劲甫说,庇护岛在道路上属前凸设施,工程上需有反光或标示以警示驾驶,但非所有路口的庇护岛皆有反光或标示警示,过去有些地方为求快速,会直接在原有的行穿线前,增设简单防撞杆或水泥块,但这些非标准作法,恐让车辆容易撞上庇护岛。

消基会交通委员会召集人李克聪表示,庇护岛设置在行穿线退缩条件有限的路口,可能会设计在较突出路口中,若缺乏明显的辨识标示,在夜间或照明不佳时,车辆容易因忽视撞上,甚至危及行人。

阳明交通大学运输与物流管理学系教授邱裕钧说,庇护岛能让车流循正常轨迹行进,有设置的必要性,只是驾驶人的习惯需要时间养成。云林县警方也说,驾驶人对庇护岛有正反不同观点,但有设置必要,设置可因地制宜,什么路口该设置何种岛形才安全,可再检讨。

李克聪说,政府应滚动式检讨已实施方案的绩效,包括行人使用庇护岛、车辆碰撞庇护岛的事件等进行评估分析,进行因应调整改善机制。此外,政府也应对于行人穿越道路的需求与交通行为更了解,并有因应的改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