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加:从乡村娱乐到竞技舞台

6月12日,位于拉萨市娘热路的西藏体育馆内,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西南区)押加项目比赛如火如荼举行。

当日17时,押加项目竞赛2号场地迎来本届赛事85公斤级的冠亚军之争,两位来自西藏代表队的年轻选手索朗加措与巴桑次仁,与来自四川、贵州、云南的选手们,在经历一天半的多轮比拼后,最终一同站在决赛场上。

只见两位身形相近的选手,背对背站立着,一条红色的绸带连接着他们的身体,也将他们带向不同的方向。对决开始了,两位年轻运动员四肢着地,像两头大象,扬着头,一番力量之争一触即发。

他们拉着那条穿过两腿、挂在各自脖颈上的红色绸带,咬紧牙关,用尽气力,脸色因用力而慢慢涨红,身体随着相互的拉扯一次次往前,一次次往后……看得周围的观众都屏住了呼吸,场上顿时安静了下来。

直到一人将另一人拉过线,胜利的呼声才从观众中响起。

本次较量中,索朗加措最终赢得了本届大赛(西南区)85公斤级的冠军,巴桑次仁位居第二。西藏代表队不仅包揽了该级别赛事的前4名,还获得了55公斤级和76公斤级的冠军。总体成绩排名靠前。

押加,在藏语中又名“浪波聂孜”,即“大象拔河”,是西藏民间流传甚广的一项传统民俗娱乐活动,因运动方式以爬拉动作模仿大象将长鼻子缠在一起相互拔拉以显示力量而得名。关于押加起源于何时何地尚无考证,但有两种传说流传至今:一种是藏族史诗英雄格萨尔王在攻打敌国后的凯旋途中,缴获千头牦牛,为公平起见,采用“大象拔河”的方式将牦牛分配给所属部众;另一种是起源于印度,后随佛教的传入而流传开来。

据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西南区)押加项目总裁判长罗辉介绍,押加项目在西藏各地农牧民群众的农闲和节假日活动中一直很盛行,是农牧民特别喜欢的一种集健身与休闲娱乐为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经推荐,该项赛事在1999年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首次被列入竞赛项目。”罗辉补充说。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运动,包括押加、赛马、射箭、藏棋、摔跤、登山、抱石头等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罗辉从事西藏传统体育相关工作多年,他认为,西藏的大部分民间体育运动大多无确切的历史起源和考证。“因为它们形成于民间,发扬在民间。也可能最初通过一些贸易的形式,从一个地方流传到另一个地方,慢慢形成具有地域特点和文化底蕴的一种民俗传统,被广泛地传承与发展,形成今日之态势。”他说,在西藏,押加运动至今仍是农牧区主要节庆活动中必备娱乐项目。因此,从农牧民群众中走出来的押加选手,也很普遍。

在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西南区)押加项目两日竞赛中,一位头盘红色英雄结的选手格外惹眼。他是41岁的昂次,来自拉萨市当雄县格达乡,是此次西藏队17名运动员中几位农牧民选手之一。

6月11日,昂次参加55公斤级比赛时,却意外失利。比赛中,他因力气不敌对方,造成脑供血不足而一度休克,最终拿到第6名。

当初,选中牧民昂次作为西藏押加队员之一的西藏代表队教练索朗仁增将昂次和其他几位来自牧区的选手编入队伍,看重的正是他作为牧民,多年生活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所特有的那份耐力。

索朗仁增介绍,押加运动的主要发力点在腰和脖子。因此,容易受伤的点也集中在颈椎、头部等部位,最危险的是比赛中突发的脑部缺氧。押加运动对运动员的力量、心理素质和坚持力、耐力要求都很高。

但他同时表示,作为非科班专业的选手,昂次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体育竞技项目,一没有大赛经验,二没有长期专业性的训练基础,造成他过度紧张是可以理解的。“希望下次有机会再参加比赛,相信他们会越来越好。”索朗仁增说。

来自昌都市芒康县中学的体育老师洛桑加村参加的是68公斤级竞赛。在12日下午的冠亚军之争中,他遇到的对手是贵州队的吴才勇。最终,吴才勇获胜。

一直想要冲冠的洛桑加村对这一结果显然有些遗憾。但他表示,自己非常热爱押加这项传统体育运动。他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比赛,争取有所突破。

洛桑加村告诉记者,在以后的体育课教学中,他会准备一些押加绳,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学习了解这一运动技能。他说:“希望有更多青少年热爱押加,将押加传承并发展下去。”

在现场,记者看到,获得68公斤级冠军的贵州队选手吴才勇,因缺氧不时在比赛间隙靠吸氧抵抗高反,他泛紫的嘴唇也因此裂了几道口子。尽管如此,接受采访时他依然掩饰不住兴奋之色。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到拉萨参赛,成绩来之不易。我接触押加运动只有一年半的时间,深深地被这项运动的魅力所吸引。这次比赛能与这么多西藏运动员进行沟通交流,真是不虚此行。”

据悉,此次押加比赛共有来自西藏、四川、云南、贵州4支队伍的43名选手参赛。

罗辉介绍,为规范押加竞赛的各项赛事,近年来,西藏体育部门加大了押加运动的普及推广和培训力度。目前,全区各市地参与人群逐年扩大,赛事活动也进一步规范,让押加这一西藏乡村娱乐真正站在了竞技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