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新链崛起 工总盼贸易突围

图为工业总会理事长苗丰强。(本报资料照片)

贸易面临再全球化的新趋势,全球制造和生产价值链的网络逐渐朝向亚洲,成为受瞩目的「亚洲新链」,工总表示,区域内借由经济协定彼此关税优惠、法规协调等互惠模式重组亚洲供应链,然而台湾对外无法加入任何重要区域经济协定,建议政府应该停步、静心,想想如何突破产业贸易障碍及贸易保护主义,为台湾经济发展谋画新动能。

世界贸易组织(WTO)9月举行公众论坛,并且发布《2023年世界贸易报告》表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正开始影响贸易流动,但尽管如此国际贸易仍在蓬勃发展,这意味的「去全球化」的说法缺乏有力证据的支持。

许多人认为,先前的全球化,在方向上与做法上考量不够完善,才使得全球经济秩序面临安全与韧性、贫穷与包容性以及环境永续等挑战。但是WTO报告指出,全球化确实带来贸易开放与降低贸易冲突的实质效益,也让贫穷率过去40多年来急遽下降,贸易自由化也带来技术进步,对于减少全球碳排产生巨大影响。

工总认为,全球化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再全球化」,将更多的经济体、紧迫问题和不同阶层、社群的人纳入世界贸易的新策略思维中,而非采取忽视,甚至是去全球化消极思维。

再全球化意味着建立分散化、盟友化的全球供应链,随着供应链重组浪潮兴起,全球制造和生产价值链的网络逐渐朝向亚洲地区,成为令人瞩目的「亚洲供应链」,区域内的经济协定例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会员借由降低关税、法规协调互相优惠,重组亚洲供应链,强化彼此经济合作,使亚洲区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整合的标竿。

工总指出,面对新一波的全球化浪潮,或者是全球化的新趋势,台湾对外无法加入重要的区域经济协定,对内的市场量能不足与生产制造成本日渐高涨等双重压力,产业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如何在层层制约与有限资源下,突破藩篱与困境,政府与产学界都应该停步静心,好好想想,力求突破产业发展障碍与贸易保护策略,为台湾经济发展谋画出新的方向与成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