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交大研究音乐学习与大脑结构变化 有助艺术治疗

阳明交大生物科技学系讲座教授谢仁俊的团队研究艺术学习与大脑结构变化,有卓越的成果。(阳明交大提供/林志成台北传真)

学习艺术是否会改变大脑结构?不同艺术型态的学习是否会特异化脑部的结构?阳明交大团队发现,不同音乐型态的学习与训练,可分别强化不同功能的大脑神经网路,这提供了艺术治疗与与音乐治疗的神经科学基础。

这项研究是阳明交大生物科技学系讲座教授谢仁俊与脑科学研究所教授陈丽芬的团队所进行,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1月的《人脑图谱》期刊封面。台湾科技媒体中心今天邀研究团队于线上记者会分享研究成果。

团队以95位20至40岁国内艺术相关大学的大学生或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中35位声乐家、27位钢琴家,以及33位非音乐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分析他们大脑「扩散磁振造影(DWI)」影像,以观察他们大脑神经结构的变化。

研究发现,钢琴家和声乐家的大脑中,与情绪相关区域(例如杏仁核)的连结,较一般非音乐家更多,显示了长期的特定音乐训练会加强大脑中以经验为基础的白质神经网络连结。研究也显示声乐家与钢琴家,左侧杏仁核和其他脑区之间有较强的内部整合连结。

研究发现与非音乐训练者相较,声乐家左半脑的网络密度较高,且研究结果显示这个密度高是因为左半脑内的个别区域之间,与大脑功能分隔、多感官整合等网络的相互连结加强了。

但和钢琴家相较,声乐家的左半脑连结密度较高而右半脑的连结效率较低,有可能是因为歌唱比钢琴需要更多语言处理(语言处理的两个重要脑区在左半脑)。

这篇论文第一作者阳明交大脑科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郑吏凯提到,钢琴家和声乐家的差别,可能是在于钢琴需要精确的手指控制,而歌唱需要发音咬字的肌肉。声乐训练可能因为需要求音准,需要技巧去控制和侦测错误音准,所以塑造出和调控音准有关的脑回路结构。

谢仁俊则说,本研究证实不同音乐型态的学习与训练,可分别强化不同功能的神经网络,研究发现除了提供艺术人才专业教育与训练的神经科学基础之外,更提供对神经损伤或精神心理创伤的病人,施予艺术治疗与音乐治疗(艺术处方)的神经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