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报告:我国货币政策稳字当头 把服务实体放到更突出位置
人民网北京5月18日电 (记者杜燕飞)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总体来看,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体现了前瞻性、主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报告》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9.4%,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3%。货币信贷合理增长,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80.4万亿元,同比增长12.6%,比年初增加7.7万亿元,同比多增5741亿元。信贷结构持续优化,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4.3%和40.9%。贷款利率持续处于较低水平,3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较上年同期下降0.19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在内外部挑战仍然较大、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的情境下,我国货币政策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较好地引导了市场预期,有效地应对各种冲击,助推经济恢复态势不断稳固。
“在总量上,货币政策更加突出‘正常’,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利率水平适中,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在结构上,更加突出‘精准’,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支持。”董希淼说。
谈及下一阶段思路,《报告》明确,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董希淼表示,上述表述符合市场预期,与宏观经济走势十分契合。未来我国货币金融政策既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以我为主”,不搞“大水漫灌”,努力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又要密切观察,相机抉择,做好政策储备,对外要严防输入性金融风险,对内要突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货币政策调控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中心,更好地助力‘十四五’规划良好开局,更好地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董希淼说。
川财证券发布的报告认为,去年以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海外各央行开启“扩表”周期,海外流动性环境波动较强。相对而言,我国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维持正常化的货币政策,为我国货币政策保留了较大的调控空间。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今年货币政策将持续加大对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动宏观经济更多依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实现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长水平靠拢。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强调,下一步要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维护和塑造金融安全,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分类施策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经济下行周期,叠加疫情冲击,我国金融业难以避免的周期性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逐步显现。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其发展的稳健性更是受到挑战。”董希淼表示,下一步,应多方发力,协同施策,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以新的举措推动金融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董希淼认为,作为金融机构,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形成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稳定资金来源,加大对优质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服务;应完善风险监测体系,提高资本充足率,防患于未然。作为金融管理部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应重点支持金融机构引进合格股东进行增资扩股,支持发行新型资本工具补充资本。同时,地方政府要创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严厉打击各类金融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