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AI+」只能去矽谷 iKala程世嘉:台灣較適合做 「+AI」
iKala执行长程世嘉。照片/远见天下文化提供
相较之下以台湾为例,企业以B2B居多,商业环境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主,很多企业是看顾客需要些什么,才回过头来做出产品。所以台湾主要适合做+AI,要做到AI+,还是得去矽谷,以及如同被微软、亚马逊等巨头投资的OpenAI和Anthropic一样,取得庞大的资本后,才有机会改变和形塑整个市场的需求。
CloudGPT 上阵,用「+AI」创造双赢
随着AI高速发展并做为各个产业的转型火车头,拉动大数据和云端应用,「企业上云」已经成为这波AI浪潮下的竞争关键。
一直以来,iKala就为客户提供各项AI赋能的云端服务,比方说智慧云端维运平台iKala AIOps,能协助企业优化云端系统效能、强化资安,保护企业资料和系统运作。
(本文出自《AI世界的底层逻辑与生存法则》)
面对这些客诉,客服工程师的标准作业流程是开票,记录客户抱怨了哪些东西、想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我们最后的回应、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等等一连串流程。对于这样的过程,我是觉得非常耗费人力且缺乏效率。
生成式AI问世后,我要求团队结合大型语言模型和过去10年累积的云端专家经验,开发出业界首创的云端技术AI 架构师「CloudGPT」,说穿了就是iKala的云端客服机器人,让企业用户在遇到云端部署的疑难杂症时,能即时向AI提问。
例如用户可以询问CloudGPT:「在虚拟化环境中,如何透过网路流量监控和分析来检测DDoS攻击,并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接着CloudGPT就会给出完整且明确的答案,还会附上参考资料网址和其他类似的常见问题,加速用户解决技术问题。
发现了吗?CloudGPT其实就是iKala在AI和客服经验基础上,创造出的加值服务。以前我们的客服只有一线,客户打进来就是一阵狂骂,现在我们将客服分成一线跟二线,客户会在一线先碰到CloudGPT,真的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再转到二线的真人工程师。
有趣的是,很多人会问CloudGPT一些很无聊的事情,甚至连路人都会跑进来戳它,询问它叫什么名字?台北最好吃的餐厅是什么?哪间手摇饮的饮料比较好喝?
但它是云端客服机器人,不是美食机器人,所以我们又为CloudGPT设定了帐务机器人、资安机器人和云端机器人三个人设,并且限制它不能聊天,只要问超过这三种人设的问题,它们一律拒绝回答。
目前CloudGPT表现还不错,我自己有事没事就想尽办法戳它,看看它会不会给出一些乱七八糟的答案,结果它都克尽职守,把界限守得很好(老板表示满意)。
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的云端客户已经超过1,000家,但技术人员遇到问题时,已经不会第一时间就想找工程师,我们观察后台数据,发现客户会自己去用CloudGPT,并且很理性地询问架构问题该怎么解决,不会第一时间打来骂我们,或是直接就想拿到工程师的LINE,工程师也可以将时间拿去做更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用「+AI」创造对外对内的双赢。
(本文出自《AI世界的底层逻辑与生存法则》作者:程世嘉,萧玉品)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