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修复叠加低估值 港股基金开始坚定做多
证券时报记者 安仲文
港股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首次在最近两年挤进QDII基金业绩前十,凸显出中国经济复苏的韧性。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内地公募资金南下、海外资金回流的助力下,港股市场连续多日大幅跑赢A股,低迷已久的港股市场正迎来复苏,甚至一些在基金合同里拥有投资美股权限的基金经理,也放弃了美股机会,反而坚定重仓更具性价比的港股。对此,多个基金经理强调,港股市场当前正处于严重低估和业绩修复双重效应下,有望逐步展开一波反弹行情。
港股逐渐强势
部分QDII重仓持有
今年2月之后的一段时间,A股大跌后强势反弹,港股则略显平淡,反弹幅度也较小。如今,随着内地公募基金和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产品加速发行上市带来的资金增量南下入市,以及海外市场在港股业绩修复和极低估值下的资金回流,港股市场近期显著跑赢A股。
4月10日,在A股市场收跌情况下,港股恒生指数依然大幅上涨1.85%,恒生科技指数更是大涨超2%,整个市场资金极为活跃,港股主题基金经理重仓的小鹏汽车大涨近8%,哔哩哔哩涨超6%,阿里巴巴涨近5%,市场做多氛围明显升温。
正因为最近两周港股市场的表现开始明显强势,港股QDII基金最近两年来首次进入QDII业绩十强,尤其在最近几日做多港股的效应下,重仓港股龙头的基金经理开始尝到甜头。大成基金旗下大成港股精选QDII基金今年以来收益率已超14%,根据披露的持仓信息,该基金通过深港通交易机制投资的港股公允价值为1.84亿元人民币,占期末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为78.91%。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上述基金披露的相关合同,大成港股精选QDII在基金合同范围内实际上是可以大比例配置美股市场的,但基金经理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重仓美股的“权限”。截至目前,大成港股精选QDII基金持有的全部港股仓位高达86.42%,仅象征性的持有4.42%的美股仓位。
可以看出,部分港股QDII基金经理并未因为基金合同的某些条款而去追逐热门的美股,而此前不少港股QDII基金基本上变成了美股主题基金。上述情况也表面,一些QDII基金经理开始真正看好港股市场尤其是低估严重的中国龙头资产。
业绩报喜叠加低估值
资金明显回流
公募基金和海外机构在港股投资往往很看重业绩。因此,随着不少港股公司业绩修复明显,正处于年报披露期的港股开始受益于资金回流。
长城基金负责海外投资的基金经理曲少杰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港股投资的策略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尤其是海外大型机构投资者在港股市场更是坚守这一策略,也就是说,必须观察到市场和相关投资标的基本面出现显著变化,才会出手布局。因此,部分海外机构资金开始逐步回流到中国资产,而港股作为海外机构配置的核心,显然明显受益。
上述逻辑也意味着,在3月末、4月初密集披露港股年报的期间,那些“报喜”的公司会显著吸引基金经理的关注。有机构研究报告强调,港股市场通常在4月表现较好,作为高度机构化的离岸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整体较高,对盈利确定性的要求也更高。只有当盈利基本面确定性回升时,投资者才愿意给予较高的估值。大部分港股年报在4月初披露完毕,随着确定性提升,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将有所回暖。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3月末,中概互联ETF跟踪的全球中国互联网指数最新市盈率仅有10倍,处于不到7%历史分位数。也就是说,目前该指数比超过93%的历史时间都更具性价比。与之相关的是,港股上市公司年报正反映出当前中国经济明显复苏,甚至不少亏损的新经济龙头在最新披露的年报中,都出现了毛利大幅增长、扭亏趋势明显的情况。
有机构指出,从港股核心公司的业绩上看,以恒生科技为首的新经济板块和香港本地股盈利居前。从行业上看,消费者服务、零售、技术硬件与设备、公用事业和汽车盈利同比增速居前。
风险偏好提升
港股进一步反弹可期
关于当前港股市场的投资机会,大成港股精选基金经理柏扬认为,港股的不利因素在估值中已有较多反映,尤其是部分短期利空因素,已被较多地反映在长期估值因素中。如果未来出现利好因素,港股市场便具备向上的动力和充分的弹性。
“年初以来恒生指数一度回落至16000点之下,当时我们认为是时候以偏积极的思维应对港股了。”柏扬认为,在投资品种选择方面,与“中特估”相关联的高分红的优质央企,在目前市场热点多变、结构性行情持续性不强的情况下,仍是中长期投资者较好的稳健选择。在行业方面,上游资源类公司在美国通胀高企、中国经济逐渐复苏的当下,是值得重点关注和持有的对象。在投资风格上,年内应该有增加组合的风险偏好以扩大组合弹性和潜在收益的机会,但现阶段仍会更加侧重于价值类特别是稳健红利类风格,对于性价比较好、具有很好安全边际的成长类股票也会积极考虑。
华安大中华升级基金经理苏圻涵也认为,港股作为整体低估的板块,相比A股更有性价比,结构上还是坚持杠铃策略。
重仓港股的国富基金经理徐成也认为,中国处在转型期中的新经济方兴未艾,未来发展空间较大,新经济中核心企业盈利能力有望逐步得到改善。同时,硬科技、数字经济、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业绩增速仍有望维持在较高水平,而港股市场中长期的逻辑主要体现在目前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港股市场仍有不少被低估的个股等待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