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冲突 台湾的镜子
(图/路透)
巴勒斯坦哈玛斯组织从迦萨走廊猝然对以色列发动攻势,震惊全球。姑且不论此事的近因或远因,仅从事件历程中冲突双方所采取之战略、武器系统及情报三方面,着实提供多处值得思考的议题。
10月7日哈玛斯组织突击以色列,与历次火箭袭扰相比,不仅强度强、密度高,且配合无人机及地面兵力渗透,造成极大震撼战果。然就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所提概念:「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简言之,实力相当则可采取对抗姿态,实力悬殊则应回避直接冲突。
从以巴交战双方战略层面评估,哈玛斯先行出手,发射5千多枚自制火箭,其酬载火药有限,且不精准,与其后以色列反击相比,将不及于10%甚或5%。哈玛斯之战略目标不明确,冲突停损点、停火协商机制及终战目标指导亦不明朗,且领导阶层屡遭狙击,组织力可能陷于瘫痪。在战略思考上,哈玛斯缺乏「以小事大」的智慧,何以为战。
另方面,以色列长期对迦萨地区封锁战略,罔顾人道主义,不施「以大事小」之仁慈,反倒激发哈玛斯复仇突击,无助中东问题的长久解决。
以色列在美国的援助下,在科技、经济及国防虽取得世界先进地位,开发出铁穹武器系统,以色列也自行研发箭二飞弹系统,然而此次事件后突显任何武器系统,都不可能没有弱点,过度自信就是失败的开端,这提醒国防要走向均衡兵力的发展,需要由不同傤台组合,互补长短,过于信赖某一傤台恐面临难以想像的后果。
突然发起攻击的哈玛斯组织,势必经过1年以上策画及训练,以色列情报单位是否有获得早期预警,不得而知,但从政府认为这类似美国911事件,可见情报没有达到预警效果。情报的先期预警需要扁平化组织,建立多管道及多线来源,借由网路整合及融合。这属于专业领域,太过泛政治化的任命首脑或由单一指挥线及层级式的体系管控,会产生严重的误判,甚至是没有讯息研判的机会。
长期来说,我们建立起的多管道情报系统,常因情报经费捉襟见肘,导致失衡及情报效益不佳,国防部所属之各军种情报单位未受重视,就是一例。
在军事行动上,奇袭是战争的原则之一;研究过往解放军战史,奇袭就扮演重要角色。从这次事件,更可得知猝然遭受攻击是绝对可能发生的,常见许多媒体或学者都抱持「大陆行动,我们一定掌握」,但历史及现有案例告诫我们,这种想法是不实际的。以巴双方在战略思考、武器系统及情报的缺失,就是给我们最好的一面镜子。(作者为美国应急管理协会台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