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FUN券到文化幣 學者:假消費不意外

文化币爆争议 制表/生活文教中心

首次常态化的文化成年礼金,十六至廿二岁每人一千两百点文化币,上周六开放领用,不料才不到一个礼拜,已传出转售、收购、购买化妆品、美甲商品等乱象。对此,学者呼吁文化部应防范「假消费,真兑现」的现象,并落实追踪领取补助的使用者,是否有成为真正的文化消费者。

台湾师范大学表演艺术所前所长夏学理表示,过去发放艺FUN券时,就曾提醒可能发生「假消费,真兑现」的事件,如今再度发生,一点也不意外,呼吁文化部做好防范。

夏学理强调,无论是过去的文化护照、艺FUN券还是现在的文化币,都应该要落实追踪领取补助的使用者,了解使用者是否有真正成为文化消费者。

他也提到,文化币在视听娱乐类有特别限定要花在国产电影、本土艺人表演,但音乐会、舞蹈、画展、博览会等却未被限制,有所矛盾。

中华民国出版商业同业公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吴政鸿说,很多同业会想知道,这些在书店使用的文化币,购买品项有多少属于书籍类?文化部目前仅公布有多少文化币用在「书店」,呼吁可以透过业者来统计相关数字,替出版业者解答这个疑虑。

故事工厂剧团共同创办人林佳锋表示,在表演艺术界,也有声音质疑年轻人拿到文化币「是不是都拿去诚品买东西?」或是购买其他票券、看电影。但他认为,与其问这个问题,不如问问艺文从业者,要如何吸引年轻人把文化币用在其他的艺文消费上,文化币的推动不会在一、两年内就看到效果,「我们表演艺术自己也要争气」。

边谱书店店长、独立书店文化协会理事长廖英良表示,如果年轻人只是一次性拿到一笔钱,很可能会「花掉就没了」,但若是从十六岁起连续拿到七年,能促进年轻人规画使用,也刺激他们对书籍、艺文活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