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理想的杭州城市博物馆应该是啥样的?

全文7300字,阅读约10分钟

《城市秘密》特邀作者:朱瑾、天星

“当下是一个博物馆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特点,中国的话,更是异军突起,甚至在某些方面引领了时代风尚。”“目前的潮流是博物馆的城市化以及城市的博物馆化。”以城市命名的博物馆,比如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杭州博物馆等等都在黄金时代下,向城市和博物馆的最佳关系奔赴。

城市博物馆这个概念到目前为止,没有准确的定义,按浙江省博物馆前馆长陈浩先生的看法,他说城市博物馆,广义的,泛指一个城市里的各级各类博物馆;第二个是特指,以城市历史和发展为展示主题,具有引领城市文化、弘扬城市精神、搭建城市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等功能的博物馆。特指的城市博物馆需要真正能反映城市发展历史脉博、体现城市民俗民风、规划和参与城市未来,这三大职能缺一不可,现在的城市博物馆比较偏向过去历史的叙事,对于当下和未来的讲述相对薄弱。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先生说:“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也是城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留城市文化记忆方面承担着独特的功能使命,对赋能城市未来、推动城市更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所以理想的城市博物馆,各位读者也可以畅想一下,该是什么样的,它是不是也可以展示“2050年的杭州”?

城市博物馆作为盛放“城市记忆”的容器,根本任务是讲好城市故事,用于抵抗岁月的流逝,但有专家表示城市博物馆的未来变化可以不执着于一个“容器”,可以进行突破和重组,说“城市博物馆不能仅限于城市中心的一幢楼或一组建筑中,活动外延应以更大的空间、更宽的区域为基础,甚至要涵盖整个城市的生活区域。”

说实话,以上两点,从时间的绵延和空间的突破上来说,理想的城市博物馆,还任重而道远。但是不妨我们去试着找到根、看到芽、惊艳花、得到果,“城秘”此番携手"line+建筑事务所",走上了一条杭州“理想城市博物馆”的探寻之路,它有渊源、有发展、有借鉴、有倚靠,我们相信当理想图缓缓展开的时候,风吹林动,万物琳琅,种种气象都在指向——看不见和看得见的杭州。

不过故事的开篇要从三十多年前开始……

▲杭州博物馆

三十多年前(1985年),吴晓力作为杭州大学历史系文物博物馆学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来到了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他是第一批正式分配到这里的大学生之一。天之骄子,兴奋了没几天,他被打发去挖土了,和农民一样下工地,两腿泥水,一双泪眼,一挖大半年。

▲2001年左右老虎洞南宋窑址挖掘现场 摄影@章胜贤

当年文物考古所分两个半部分:古建筑石窟摩崖石刻什么的属于地上,考古发掘属于地下,地平线以下;还有半个是文物库房,进库保管分类写文物卡片;和吴晓力一起分来的女同学去了办公室,剩下吴晓力在玉皇山脚孤单地掘土。1986年过年下雪,停工,探方里都是积水,没法再干了。时隔多年,世事沧桑,单纯挖土的往事反而成为珍贵回忆,后来他一直主张年青人要锻炼,最好的方法就是下考古工地。

▲南宋官窑博物馆 摄影@停香

从工地回来后,正好市园文局要建官窑和茶博, 一起搞了两馆筹建处,属于国家旅游局四个重点项目之一,经费“433”,国家出“4”,省市各出“3”。茶博总投资300多万,30亩地,因为是国家项目,被冠以“中国”之名。本来官窑也要和茶博一样“中国”的,但胆子小了一点。1989年7月,筹建处分开,吴晓力去了官窑,馆里的小树从植物园移植过来,三十几年过去,均已根深叶茂,亭亭如盖了。

▲南宋官窑博物馆 摄影@停香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官窑、茶博一起建成的还有苏东坡纪念馆、岳飞纪念馆、章太炎纪念馆等等名人纪念馆,花了很多功夫,质量都很高,就西湖景区而言,桃柳之外有着人文解读,包括文化名人们和这个城市的缘份。这些缘自于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们,体现了人对城市的诚意,对历史的责任,和对未来的一个交代。

不过,八十年代还没有城市博物馆的概念。杭州有的是浙博这样的省级博物馆,和官窑、茶博、丝博这样的专业性博物馆,以及前面提到的名人纪念馆,可以说反映杭州这个省会城市的方方面面,但就是没有一个集中的点能把杭州讲清楚。

2005年9月1日,吴晓力调到吴山中麓粮道山18号的杭州历史博物馆任馆长。这也是吴晓力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他一度想将这一天改为自己的“生日”。

▲2009年时的杭州历史博物馆 摄影@章胜贤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杭州历史博物馆2001年开馆,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城市定位”。但是这个馆舍隐藏得太深了,绿化又茂密,并不能让市民和游客意识到很大的存在感,包括它的名字,当时是叫“杭州历史博物馆”,没有直接叫“杭州博物馆”。为什么?应该说当时城市概念还没那么明确,有“历史”两字,是觉得比较厚重,体现了一种传承感。直到2012年,杭州历史博物馆去掉了“历史”二字,成了杭州博物馆,讲好城市故事的使命就更明确了。

▲藏在山里的杭州博物馆

更名后的杭州博物馆,做了几个部分的重要改进:一是地下考古,展示了改革开放之后的杭州重大考古发现,让市民对城市变迁有一个新鲜的认知;二是地上文物,第一次以专题展厅的模式系统介绍了杭州地上文物保护的基本风貌;三是展出了符合江南城市品格的文房雅玩;四是邮票展,情景化、多媒体,让博物馆动起来。

▲从茶博要来的柱础石 摄影@停香

最后是第二课堂,面向青少年活动,首创学生体验区。博物馆流量太少,就在小孩儿们身上打开缺口,好的城市博物馆应该让城里读书的青少年容易抵达。

如此一来,杭州博物馆加强了展览的城市标准和意识,效果立竿见影,当年春节,日参观人次破万,创造博物馆流量的空前记录。

这以后,杭博持续做大杭州故事,2021年10月8日起,推出“百万收藏”计划,两年时间里,共计征集入藏杭州市民无偿捐赠的1378套8597件藏品。浙江省博物馆老馆长陈浩说自己现在很少发微信朋友圈,不过在“百万收藏”连续推出时,他忍不住转发并写了评论,认为是“城市博物馆的发展方略”,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历史的传统会有断裂,但百姓生活却是体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表达”,通过老百姓的口述历史和图像资料、实物藏品,城市博物馆能够找到一种普遍性和差异性。

杭州的城市博物馆要做到和城里其他博物馆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要讲杭州自己的故事,而且它讲杭州故事是停不下来的,和其他有断代的博物馆不同,它要自述城市如何诞生,正在成长,走向何方,时间上连绵不断,它要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杭州的都市精神从吴越开始丰满,到南宋蔚为大观,千年以来,名城之路是一条绵绵不绝的演化之路,在这条路上,人们在努力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

▲2022年,正值杭州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行在山水间——南宋视野下的杭州临安城”在杭州博物馆展出,以近40年南宋临安城考古发现为主线,展现了800余年前杭州城的社会风情与文化意象,轰动一时。

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众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而这些记忆,会昭示着城市走向何方。杭州的城市博物馆是最好的避免杭州城市记忆消失的地方,它应该联手周边的各种价值空间,去呈现一个继往开来的杭州。

▲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 摄影@肖奕叁

吴晓力调任杭州历博任馆长两年后(2007年),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可以说是巧合,也可以说是同步,城市博物馆峥嵘初现,成为一个自觉的存在。两三年后,杭州历博也加入这个专委会,成为其中一员。为此,“城市秘密”专门走访了上海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裘争平。

裘争平是宁波人,华师大中国近代史硕士毕业后,进入了上海历史博物馆,这是她第一份工作,也可能是最后的一份工作。今年正好是她来到上海的第四十个年头。

▲位于上海人民广场附近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在它隔壁是以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为基本定位的上海博物馆,与上历博讲述城市的角度不一样。

裘馆说,上世纪90年代,在上海历博牵头下,成立了沿江沿海开埠博物馆委员会,成员有十几家,后来到了200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城市博物馆专委会,从最初的二三十家发展到现在的近百家,主要目的是为了城市博物馆展览之间的交流:包括首都博物馆、郑州市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大连博物馆、深圳博物馆、杭州博物馆等等都是比较活跃的成员单位。

很多人不知道,上海历史博物馆一度是一个“有馆无址”的单位,身世十分坎坷,到东方明珠塔裙楼都去找过避雨的屋檐,直到2017年年底,上海历史博物馆在跑马场新址开馆。

▲曾经的上海跑马总会大楼

裘争平每次会和前来参观的人说,你们在这里不仅要看馆内的历史,别忘了看一下这幢老建筑,这本身就是一件超大的文物展品。

跑马总会大楼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地处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这幢文保建筑见证了上海从外滩到河南路到西藏路由东向西的城市发展轨迹,从最早的大马路到二马路四马路,这里是第三跑马场。城市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的客厅,坐落此地,算是实至名归了,因为在这里才能真正理解上海何以成为上海。

▲这张鸟瞰图的上方是黄浦江,下方是跑马场,中间数条勾连黄浦江与跑马场的马路,大体界定了公共租界的中区。这块区域不仅是最早的租界地,也是近代上海无可争辩的中心区。从此,中心与边缘的城市空间结构,就是按所在地块与租界的关系和距离来界定的。这里是近代上海叙事的锚点,也是理解何以上海的关键点。(图自《上海纪事:社会空间的视角》)

▲上海历史博物馆西楼(原总会行政办公楼)

上海人都说上历博有三宝,狮子、花轿、大铜炮,具体是指民国上海汇丰银行两铜狮,物华号百子大礼轿和清振远将军铜炮。但在裘馆眼里,三宝固然不错,清光绪六年吴友如的《豫园宴乐图》、1911年民国总统“当选人孙文十六票”的斗方均反映了清末民初上海的政治生活,这是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物证和珍贵画卷。城市博物馆要和这座城市的人民发生关系,所以他们之前有意识地梳理了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去展示上海的美食、建筑、旗袍、水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上海人父辈祖辈的生活。上历博所有的努力都是要做上海这座城市的代表——在上海观众面前,代表的是历博;在外地观众面前,代表的是上海;在外国观众面前,代表的是中国。

不只上海历博,所有的城市博物馆从选址到馆舍到展陈和活动都在反复回答着一个问题,自己所在的城市何以成为她自己,城市是什么?

放眼世界,大阪历史博物馆和伦敦博物馆是常被提及的世界级城市博物馆的优秀案例。

大阪历史博物馆位于闻名遐迩的大阪城公园西侧,建在1300年前的难波文化遗址所在地,旁边就是难波宫遗迹公园。三处比邻而居,游客可以参观一整天时间,充分了解和吸收大阪城的历史与文化。在建筑方面,大阪历史博物馆未遵循一般博物馆层位低、面积大的建筑方式,而是设计为10层高的楼房,分层展览,缩小了占地面积,在旁边留足空间,建成了难波宫遗迹公园。在外形上同 NHK 大楼构成一只帆船造型,与有“水都”之称的大阪相得益彰。

▲大阪历史博物馆

大阪历史博物馆按时代顺序,从10楼、9楼到7楼,分不同主题,向参观者再现了大阪各个时期的历史风貌,比如它的7楼展示近现代大阪街景,模拟当年大阪各区域实景,用写实逼真的大小模型将当时的空间布局与生活场景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大阪历史博物馆中的各时代街景还原 摄影@羊miemie

伦敦博物馆始终以展示城市历史文明为己任。从最早的市政厅博物馆,到坐落于罗马时期城墙遗迹旁的博物馆现址,以及位于有着100多年集市历史的西史密斯菲尔德地区的博物馆新址,都体现着伦敦博物馆对于馆舍选址的一贯宗旨——与能够物化城市记忆、记载城市历史文明的文化遗产息息相关。伦敦博物馆秉承“将伦敦归还给伦敦人”的建馆理念,更加关注城市文明及本地居民生活,极力通过收藏城市历史、物化城市记忆来展示伦敦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同时,这些历史遗迹也与博物馆的展示内容紧密结合,直接反映着城市发展的时代变迁。和大阪历博一样,参观者在馆内也能通过窗户看到遗留至今的古城遗迹。

▲伦敦博物馆新馆效果图。2022年12月伦敦博物馆闭馆搬迁,新馆将由西史密斯菲尔德一座废弃的肉类批发市场改造而成。图自伦敦博物馆官网

回头说说我们的首都博物馆。首博坐落在长安街,在它面前一溜儿的国字号博物馆,但是首博并不怵,而且还以北京为核心,做了很多很好的展览。

首博的馆内有一座典雅华丽的三间四柱七楼牌楼,它是该馆体量最大的文物——原本矗立于历代帝王庙前的“景德街”牌楼,而今,与博物馆一起讲述着属于这座城市里每个人的城市记忆。

▲首都博物馆

北京是世界上博物馆数量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城市,首都博物馆除本馆以外,还有北京四合院博物馆、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市智化管理处)、老舍纪念馆等分支机构,形成了总分馆、一馆多址的发展模式。从现代博物馆,到古建遗址,再到名人故居,首都博物馆在城市的不同角落守护着人们关于这座城市的共同记忆,堪称城市博物馆的典范。

苏州博物馆本馆,由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操刀,一经面世,惊艳天下。苏博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座落在苏州历史保护街区,紧挨着世界遗产拙政园,两年前它的西馆在高新区落成试运营,与本馆形成了“一传统、一当代,一江南、一国际”的呼应,讲述城市故事更加得心应手;大连博物馆由大连现代博物馆更名而来,城市意识不断加强,二十年里,举办了很多像“生活记忆”这样的系列展览,展现大连城市百姓市民各个时代的生活风貌;天津博物馆不惜血本二次重建,证明其对城市文化坐标和品牌的重视程度;深圳博物馆坐落于城市市民中心,特别醒目,特别有门面感,它叙述了深圳作为新兴城市,一直是改革开放受到瞩目的中心和焦点;那么,作为杭州的城市博物馆,也要回答这个问题:它最佳的位置应该是在哪儿,它的馆舍该如何设计能体现杭州城市的门面感,它如何在时间的绵延和空间的突破上讲好杭州故事?

▲建筑大师贝聿铭晚年封山之作苏州博物馆

先说选址,杭州的城市博物馆以杭州为名,它就要与杭州独特的城市文化遗产融为一体,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是生动的、活态的、扎根在城市烟火繁盛的地方,与周边的文化空间融为一体。把一个城市博物馆主体放在一个偏僻的缺少本地生活气息和城市生长轨迹的地方,就很难和城市的灵魂浑然一体。

▲在百里湖山与万家烟火包裹下的杭州博物馆 摄影@朱页川

“在城市规划中,往往将城市博物馆建成区域新地标,其实往往是从带动周边楼盘开发的实用主义角度来考虑,但我始终认为城市博物馆应该放在当地文脉最深、历史底蕴最深厚的地块,当参观者来到这里时,才会对城市有更生动的感知。”吴晓力说,杭州博物馆所在地就称得上得天独厚,吴山上故事说不尽,山下这一片更是南宋皇城遗址,南宋御街保留着千年未变的坊巷格局,城隍阁、鼓楼、德寿宫、胡雪岩故居、南宋官窑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和历史建筑哪一个拿出来都是闪耀夺目,五步一观、十步一景,简直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城市博物馆”。

陈浩提出了一个“城市博物馆联动”的概念。他说自己曾经去过美国一座城市的社区博物馆,深受触动。五六百平米的展陈,通过家庭案例、公共事件、口述实录、图像资料,讲述了不同种族如何和谐共处,感觉他们的喜怒哀乐日常生活就在他们自己的博物馆里。杭州的各类博物馆、类博物馆或者公共空间,都可以就杭州某一个方面,与城市博物馆形成联动关系,在大杭州不同的区域,反映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生活历史记忆,与相对集中型的城市博物馆形成一个互相呼应的城市记忆体系。

▲没有在吴山上喝茶、斗鸟、练武是一个老杭州人不完整的人生。摄影@干小文、阮晓、谈跳

再说展陈,作为杭州的城市博物馆首先要讲好杭州故事,有物证有人证、有主题空间、有城市记忆,除了对城市历史的呈现,当代生活也应该有所反映,甚至可以场景再现当代城市生活的荣光时刻。

比如,我们能不能在浣纱河那里搞一个城市展陈,告诉人们这里填河造路的前世今生?如今的杭州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我们车水马龙的脚下曾经流淌着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流……比如杭州的环西湖马拉松,这是镌刻在杭州人记忆里的盛事,我们能否还原出当时的场景细节?环城西路20号,已经消失在历史语境中,但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闪亮而沉静的历史人物,我们不能忘记,也不曾忘记,邵裴子、郦承铨、沙孟海、朱家济、陈训慈、牟永抗、汪济英、王世伦……城市博物馆就是保藏、陈列这些城市记忆和城市精神的“时光机”。

▲那些曾经在西湖边的体育盛事 摄影@章胜贤

杭州的城市博物馆还应该有自然部分,而这个自然部分是如何和本地人民的生活发生关联,如何塑造了本地人的习性,这些都是城市博物馆可以去讲述的内容,它会让我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这座城市的自然体质与自然遗产。

杭州的城市博物馆还应该是一个活态的博物馆,杭州有江,河,湖、山、城,博物馆的展览要变成在一个城市的“展游”。重要的是观展者的愉悦感、共情,这是很重要的获得过程。它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博物馆的观念,应将周边纳入研究的范围,形成博物馆展示的延伸空间。城市博物馆不仅是历史与现实记忆的场所,更是不同文化对话与互动的空间,可以自然形成文化生活圈。

▲俯瞰杭州博物馆与粮道山路 摄影@子夷

当然,理想的城市博物馆还“大有可为”。

这当然需要城市博物馆有更充裕的展厅面积,进一步扩充当代的展藏品,并且可以尝试对城市发展历程中最具“城市记忆”的场景进行模型实景化展示,特别是近40年当中陆续消逝却又具有“丰碑”意义的建筑、人物的再现,但形式的内核是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呼唤着对城市生活、人文与历史传统有着深厚情怀和高超转化落地能力的策展人。

当今是一个博物馆引领文化、万众关注博物馆的时代。一座城市的特点,能够在城市博物馆上得到折射和呼应。理想的城市博物馆是城市情感体现者、城市文化传播者、城市体验的门面,从文化意义上来说,理想的城市博物馆应该是我们身处其中的没有围墙的生活世界。

那这样理想的杭州城市博物馆应该长成什么样呢?今起“城秘”联手“line+建筑事务所”,大胆画了一长卷设计图,你们有兴趣看吗?如果有,就点赞留言吧,我们把答案公布在下一期。

《城市秘密》本期创作团队

设计:徐世明

插画:朱小贱

摄影:停香

编辑:大倾城、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