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导致垃圾暴增 分类更棘手
新冠疫情导致生活厨余垃圾和医疗垃圾暴增,又以巨量废弃口罩的处置更为棘手。图为居民体验智能分类垃圾桶。(中新社)
2019年开始,大陆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垃圾分类如火如荼在各地展开,然而推动垃圾分类的进程,却受到新冠疫情搅局,生活厨余垃圾和医疗垃圾暴增,其中,又以巨量废弃口罩的处置更为棘手。
相较于以往,疫情期间垃圾增量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疫情期间,许多民众减少外出,在家开伙或叫外卖的机会增加,相对的,厨余垃圾也增多,对垃圾清理工作增加了不小的负担;二是医疗废弃物急剧增加,如使用过的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以及有发烧症状的居民家庭产生的生活垃圾等。
其中又以每一民众每日外出必佩戴的口罩数量最多。口罩是防疫的好帮手,但如果处理不当,废弃口罩没有被正确回收,就有可能带给人和自然环境麻烦。
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可以在金属、玻璃和塑料上存活长达9天,有些甚至可以在低温下停留长达28天,为了避免口罩成为病毒物传人的源头,疫情期间使用过后口罩都应该进行专门处理。
解决口罩对环境的影响,首先要做好口罩的回收,按照目前大陆的垃圾分类,口罩属于「其他垃圾」或「干垃圾」,不少地方都推出了废弃口罩处理办法,在很多城市,街道、社区也都放置了「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
但即便如此,民众往往也不会把废弃口罩放入专门的回收装置,而是作为其他垃圾丢弃。
近期,《中国青年报》一份调查显示,59.8%的受访者表示找不到专门处理废弃口罩的地方,49.9%的受访者认为缺乏科学的处理方法,76.1%的受访者希望加强宣传,提升居民的处理意识。
有民众表示,从来没有看到专门的废弃口罩回收点或垃圾桶,每次在丢口罩时都不知该扔到哪,最后只能选择跟生活垃圾一起扔掉,「内心始终觉得不太妥当,上面会有一些飞沫和细菌。如果大家都随意乱扔,风险也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