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到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陆正加大投资卫星项目挑战星链
意识到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中国大陆正加大投资卫星项目挑战星链。(中新社)
据观察者网报导, 建设大型低轨星座,已成为中国大陆奔向星辰大海的必选项。面对美国「星链」系统的市场先发优势,今年8月,「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以「一箭18星」成功升空入轨,标志着中国大陆在全球卫星互联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大陆大型卫星项目如何挑战马斯克的『星链』?」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15日以此为题发文称,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的「星链」在轨运行卫星数量达到7000颗,为100多个国家的约500万客户提供服务,中国大陆也在推进打造类似系统的宏伟目标。在业内学者看来,除了作为地缘政治的影响工具外,中国大陆意识到互联网卫星星座正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必要条件,而中国大陆打造的卫星星座,对世界上无法获得「星链」服务的国家来说极具吸引力。
低轨卫星星座建设,中国大陆进度引人瞩目
日媒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与地面网路不同,天基互联网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实现访问,无论是沙漠还是海洋。即使基础设施被摧毁,卫星也可以确保战时的连通性。低轨卫星由于更靠近地球,因此比高轨卫星通信速度更快,延迟更低。
在轨道高度在2000千米以下的近地轨道上,马斯克旗下SpaceX公司的「星链」可以说占据着主导优势。自2019年发射首批「星链」卫星以来,SpaceX一直以极快的速度发射卫星,成为迄今全球最大的单一卫星运营商。
CNBC也注意到,具有先发优势的SpaceX的「星链」计划已经开始为偏远地区的客户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星链」计划在2027年前将4.2万颗卫星送入低轨。
除「星链」外,总部位于欧洲的Eutelsat OneWeb还发射了630多颗低轨互联网卫星。亚马逊公司也计划建造一个大型低地轨道卫星星座,目前称为「柯伊伯计划」(Project Kuiper),旨在通过近地轨道上3000多颗卫星组成的星座提供宽带互联网,与马斯克的「星链」网络形成竞争。亚马逊预计在2024年底前发射首批卫星,并计划在2025年开始首批客户测试,随后在今年晚些时候提供商业服务。
在这一领域,中国大陆的进展尤为令人瞩目。
公开信息显示,时至今日,中国大陆向国际电信联盟(ITU)申请低轨卫星数量总数已达5.13万颗。根据ITU数据,地球低轨卫星总容量约6万颗,目前各国申报数量已超7万颗。
中国大陆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规画包括「GW星座」「G60星座」和「鸿鹄-3星座」,合计超过3.6万颗卫星。中国大陆预期将在2027年前发射约3900颗卫星,2030年总数量有望突破6000颗。其中,「G60星座」也称作「千帆星座」,是中国大陆正在建设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被视作中国大陆版「星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规画,「千帆星座」今年预计将发射108颗低轨卫星,预计到2030年底形成约1.5万颗低轨卫星部署,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2024年8月6日,中国大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甲遥二十一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千帆极轨01组18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就在12月5日,中国大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18星方式,成功将「千帆星座」第三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目前,「千帆星座」在轨组网卫星数量达到54颗。
「卫星星座日益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条件」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国大陆为何还要投入巨资和精力建设如此庞大的星座?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史蒂夫·费尔德斯坦(Steve Feldstein)表示:「『星链』确实证明它能够为偏远角落的个人和公民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并为公民提供访问互联网、任何网站、任何应用程序的能力。」
在一些专家看来,中国大陆打造的太空卫星星座虽然可能不会是美国、西欧、加拿大或其他美国盟友的首选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但将获得许多其他地区国家的青睐。
「有几个地理区域可能对类似『星链』的竞争对手具有吸引力,特别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竞争对手,当然也包括中国大陆本土市场。」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助理朱莉安娜·苏斯(Juliana Suess)说,「像俄罗斯、阿富汗和叙利亚这样的地方尚未被『星链』覆盖,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也是这样。」
「我们已经看到,非洲大陆70%的4G基础设施是由华为建造的。因此,从太空的角度来看,(中国大陆)可能会进一步在那里取得进展。」苏斯补充道。
除了作为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工具外,拥有专有的卫星互联网星座正日益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在战争期间地面互联网基础设施瘫痪的情况下。
「当谈到『星链』技术在乌克兰战场上发挥的作用时,我们看到了无人机战争和互联战场的出现,这是战争形式的一大飞跃。」费尔德斯坦指出,拥有基于卫星的武器被视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军事优势。
「我认为中国大陆同样看到了这一切,所以认为加大投资对实现自身的国家安全目标至关重要。」他说。
「中国大陆同时探索多条路线,赶上SpaceX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大陆组建卫星星座的雄心也引发了日本媒体的关注。「日经亚洲评论」在今年10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注意到,面对美国方面的领先优势,一直稳步实现太空目标的中国大陆,正在卫星互联网业务领域大力追赶,不仅将卫星星座建设列为优先事项,把公共和私人部门资源相结合助推卫星生产,还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卫星互联网服务出口领域取得了相应成果。
文章认为,建设卫星互联网服务将助力中国大陆扩大网络连接。根据数据分析公司「Datareportal」的一份报告,尽管中国大陆是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但截至1月,中国大陆未联网人口数量也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度,仍有超过3.3亿人尚未接入互联网。
8月29日,中国大陆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4次《中国大陆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大陆网民规模近11亿人(10.9967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
西方专家一致表示,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大陆无法实现卫星星座建设目标。在这些专家看来,一旦中国大陆完成建设目标,这些星座将会像「一带一路」倡议那样,帮助中国大陆扩大政治影响力。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航空航天安全项目副主任、国际安全计划高级研究员克莱顿·斯沃普(Clayton Swope)说:「随着卫星星座的发射,中国大陆可能打算采用一种全球商业模式,在非洲等地寻找客户。」
与此同时,一些熟悉中国大陆太空计划的人士坦承,要挑战「星链」,哪怕是中国大陆这样的世界第二大太空强国,也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方航天内部人士表示,「中国大陆现在正在努力追赶,未来5到10年对战略发展和推进至关重要」。
根据中方消息人士的描述,中国大陆的火箭技术本来已媲美美国,但SpaceX的出现一度扩大了双方的差距,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可谓中国大陆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SpaceX的「猎鹰」火箭每次可发射数十颗卫星,助推器还可垂直着陆以便多次使用。
不过,中国大陆可回收火箭也已呼之欲出。
观察者网专栏作家陈蓝8月撰文指出,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已经有一家公司实现了十公里级火箭发射和回收,四家实现了低空回收,四家实现了系绳或航发驱动飞行及回收。这九家公司中,只有3.5家是国企(中科宇航为混合制公司)。这是中国大陆航天史上,第一次出现民企引领的局面。
事实上,规画有可回收火箭的公司不止以上九家,还有天兵科技、东方空间、空天引擎、箭元科技等也在摩拳擦掌,不久也会加入回收试验俱乐部。
2024年9月11日,中国大陆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垂直回收试验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
该次任务是国内首次实现垂直起降返回火箭空中二次点火、跨音速大动压环境下「栅格舵-冷气姿控-发动机」联合制导控制,以及高空风实时风修技术工程化应用等技术验证,标志着中国大陆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来实现大运力、低成本、高频次、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发射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多名业内专家表示,卫星星座建设属于高度资本密集型行业,来自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日媒援引中方专家的话指出,中国大陆目前正在同时探索多条发展路线。
「中国大陆正在同时探索两种策略:一方面深入研发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另一方面采用『以量取胜』的策略,也就是使用更多但技术稍逊的运载火箭。」这名中方专家坚信,「中国大陆赶上(SpaceX)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