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女生当街被母亲指责:谁这么年轻就得抑郁症

最近,一段妈妈当街训斥抑郁症女儿的视频,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让人感觉心疼又心酸。

视频中,女孩用痛苦的语气为自己辩解:“真的难受,我没有装,我是真的难受。”

女孩母亲不听辩解,当场训斥道:“你难受就是抑郁症了啊,谁那么年轻得抑郁症啊,干什么你啊!谁年轻得抑郁症?”

好在一位路过的大姐暖心劝慰:

“抑郁症很厉害,你得从心理上关心她,孩子就相当于感冒了、发烧了,不要往外推,往怀抱当中给她一点温暖。”

评论区有位叫精神科的医生评论道:

很多家长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无法理解儿女的抑郁症,认为一个孩子不应该抑郁,认为孩子很可能是单纯的厌学。

我觉得这就是家长们最急需改变的,相比孩子“生病”,家长的“病”其实更为严重,因为他们这样的理解常常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的话言外之意就是,所谓的青春期抑郁、空心病,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孩子在替父母生病。

追溯原因,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心理”就已经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上埋下了病根。

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颁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呼吁学校把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的健康体检内容。

正视青少年抑郁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而当务之急,是我们需要先正确认识青少年抑郁。

01青少年抑郁不止不开心

有的父母不相信孩子抑郁,是因为孩子在家的表现算不上“长时间情绪低落、沉郁”。

恰相反,孩子在家“火气很大”——常常一点小事就烦躁、易怒、发脾气,给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孩子叛逆期到了”。

然而,这也正是我们最容易对抑郁有的误解之一。

事实上,根据DSM-5关于抑郁诊断的描述:抑郁个体通常描述自己的心境是抑郁、悲伤、无望、泄气或心情低落。

但在一些案例中,有些个体一开始是不承认悲伤的,直到这个情绪在访谈后被诱发出来。

而在此前,这些个体不会抱怨悲哀的感受,他们往往是缺乏感受的或是感觉到焦虑。

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可能发生易激惹或不稳定的心境,而不是悲伤或沮丧心境。

前不久,我看到一个网友写了这样一段话,令人心痛:最心酸的是我跟妈妈说我得了抑郁症,我妈说“你那个样子哪还会得抑郁症?”

那时候整宿整宿失眠,随时都在焦躁不安,我那么难受,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告诉她,冷嘲热讽的样子让我顿时失去信心。

无奈之下,我独自去看了医生,拿到抑郁证明后,希望她能关心我一下,但是她却连问都没有问。

当时内心无比绝望的我,一度想要轻生……

当一个孩子开始抑郁的时候,最可怕的不是内心的压抑,而是来自最亲近的人的那份不相信和不接纳。

其实孩子的每一种“病”都有前兆,并且都或多或少求助过父母。

然而,父母的不接纳却给了孩子双重打击,很容易将孩子拉入更深的泥潭。

孩子的成长,父母本该带着“眼睛和心”去看见孩子,不应该将自己视作“盲人”,而是去观察、去重视、接纳和解决。

针对孩子抑郁的现象,一位心理专家给出了这样的意见:

当孩子不开心几天,父母不必担心;

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很累、吃不下饭、睡不着、不想说话时,父母要提高警惕;

无法集中学习,失去兴趣、不见人、不上学、对未来迷茫、消极的言行时,可能患有抑郁症。

抑郁并不是小孩子的“无理取闹”和“矫情”。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疾病,最需要的是足够的正视和包容理解。

特别是来自最亲密的人的共情,父母一句“我理解”,就能为他们带去莫大的精神鼓舞和支持。

要知道父母的每一句“我理解”,就等同于对孩子说“我爱你”。

02抑郁症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有哪些

说起抑郁,不少家长态度疑虑:我家孩子就是青春期厌学、叛逆,哪有抑郁症这么严重?

但实际上,抑郁情绪这种负面心理状态,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青少年和儿童身上。

一项统计显示,孩子在小学阶段出现抑郁情绪的概率达到4%至5%,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发病率大约在5%左右。

按照人数统计,当前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大概有500万左右。

这个被家长们“轻视”的抑郁症,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而长期处于抑郁情绪中的孩子,大脑结构和功能都在悄悄发生改变。

他们不是故意心情不好、厌学、烦躁,而是真的病了。那么,抑郁情绪是如何改变大脑结构的呢?

1影响精力,改变认知

英国一项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白质整合性低于普通人,且不同区域间的信号传递速度也减慢不少。

前额叶,是大脑专门负责理性思维的区域,有许多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交流,以此来掌控我们的每一个想法。

长期处于抑郁情绪下,会产生大量的压力激素——皮质醇,它会破坏神经元正常交流,让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速度减慢,造成前额叶出现萎缩现象。

这时,人会很难集中注意力,连带着认知功能也会出现问题,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比如老师批评了一句,或者同学看了自己一眼,都会让你焦虑,甚至怀疑自身的价值。

2情绪容易失控,无法控制的“丧”

海马体是大脑内负责记忆和认知的核心区域,处理每天进入这里的信息和产生的新神经元。

抑郁情绪带来的大量皮质醇,不仅会降低神经元的生成速度,还会让海马体萎缩,造成严重的记忆衰退。

同时,还会降低两种让人产生愉悦感的物质——血清素的浓度和多巴胺的活性。

这些生理上客观的改变,让孩子的情绪变得敏感,陷入在焦虑、烦躁、沮丧、害怕等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控,身心疲惫,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儿。

所以,那些学习动力不足、暴躁发火等不良行为,不是因为孩子不上进、不懂事,而是抑郁情绪,真真切切改变了孩子的大脑和身体。

03父母要接纳、理解孩子抑郁的现实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最难完成的事,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自愿并热切追求知识的人。

从小,父母卯足了劲地为孩子创造生活,努力地给孩子打造理想的未来,却在孩子说“我需要你”的那一刻又忽视得很彻底。

曾看到过一个男孩分享自己的故事:他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是大家眼中的“学霸”。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男孩却饱受抑郁症的困扰。

从小到大,无论他做什么好像都很难得到父母的理解和肯定。

哪怕他考了99分,希望与父母分享喜悦,也会被斥责,“99分以为就很高了,考满分的人多得是,你有什么可骄傲的?”

父母的言语和行为,让他觉得父母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感受,故意让自己不开心。

他认为父母根本就不爱自己,从而开始否定自己,觉得自己没用,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他的脑子里都是这些负面的想法,看什么都觉得烦躁。

他被这些情绪折磨得精疲力尽,慢慢地对以前喜欢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甚至没有了活下去的欲望。

心理医生秦俊峰曾分享过他治疗过的学生。

16岁的女孩,经常自残,主动向父母提出去医院检查抑郁症。得到的是质疑和批评:

“不就是不想学习吗?扯什么抑郁症!再这样下去,你就废了!”

15岁的女孩,吞了半瓶药片自杀,父母误以为是叛逆期,不以为意。甚至还批评她,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在学校,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在家里,父母也盯着分数。

在任何地方,孩子都感受不到爱和支持,自然会很容易放弃。没有温暖和爱的世界,对孩子来说就是绝境!

我们要多关注孩子,注意他们的情绪异常。

孩子抑郁的表现往往是烦躁、容易被激怒、大发脾气。

有这些问题,不一定是叛逆,而是心理出现危机。

还有的孩子,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头晕、肚子疼、恶心、呕吐、心慌等,但身体又查不出问题。那很可能,就是心理上的毛病了。

这些,都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能力和足够成熟的心智去应对。

孩子的成长期是既敏感又寻爱的过程。

父母,就是孩子人生的“加气站”,会让孩子有底气、有勇气。

父母抓住“有度”的育儿方式,才能塑造孩子的“心灵国度”。

所以:

要当好孩子身边的“报警器”,能在孩子需要时及时出现;

做好孩子的“能量官”,用关注和回应帮孩子找到价值;

给孩子一个不束缚的成长,他会还你一世坦然。

纽扣家庭教育说:

《倾听,成就孩子健全人格》中有一句话:

“怀着好奇心去倾听,让故事充分展开,我们就有机会在全部复杂性中,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

父母与孩子,唯有真诚、坦诚的沟通,耐心、不带偏见的倾听,才能真正拉近彼此的距离。

亲子关系好了,教育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