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人生 李静宜痛并快乐着

译者李静宜透过「入戏」进入小说的世界,也从中得到不同人生的体悟和力量。(李静宜提供)

《为你,千千万万遍》记录李静宜每部译作的心得和笔记。(东美文化提供)

李静宜译的《追风筝的孩子》出版21周年,今年推出纪念版。(木马文化提供)

国际关系出身,却斜杠投入翻译的行列,初踏入翻译领域时,首先译的竟是《理查.费曼:天才的轨迹》,妥妥的物理学家传记!甫以《林肯公路》获梁实秋翻译大师奖的知名译者李静宜说:「小说才是最难的!」

为了纾压接触翻译

一路是国际外交背景,李静宜除了是知名译者,还有个近年尤其为人熟知的身分,即是曾在90年代担任李登辉总统的秘书,1995年李登辉出访康乃尔大学,发表〈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讲稿即出自于李静宜的修润,他曾赞美她是最了解自己的文胆。但也因为总统秘书随时要面对的应变与高压,让她觉得翻译像是个兔子洞,让自己得到喘息。

从念研究所时开始为了纾压而接触翻译,一路斜杠到总统秘书,现任东美出版社总编辑的李静宜说自己对小说情有独钟,「但爱读小说和翻译小说却是两回事」,当时在牛顿已译了《理查.费曼:天才的轨迹》、《诺贝尔奖女性科学家》等书的李静宜,一心觉得若能翻译推理小说「是这辈子最大心愿」!听她这么说,隔天远流出版董事长王荣文便请编辑把书稿寄上,开启了她的小说翻译生涯。

「兴奋只维持一天,小说读来痛快但译来痛苦。」李静宜分析译科普和实用类书,难度在于大量的专业术语,要把作者表达的理论读通后,再以文字精准传达出来。「但小说翻译是另一回事,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有很多字面意义没有的东西。」包括作者选择用艰涩或简易的词汇,都有其深意,因此要找到作者藏于字外的底层意义,成为译者很大的挑战。

简单文字译出风格

「要先了解作者要传达什么样的意念,文风如何,为什么要这样写?先理解这一层,再用自己熟悉的文字诠释出来。」李静宜直言,小说译者投入的精力与功夫,常是被低估的。曾有人在李静宜面前说「译译小说还行,译别的肯定不行」,让她气得想绝交,因为在她看来「译小说最难!」

一书一世界,有的作品文字极为艰涩,「光是要读懂就要花很多力气」,正常来说,李静宜译完一部小说至少3个月,但遇到艰涩的小说恐怕要花上6个月或更久的时间。「勒卡雷的作品,讲的多是人性、背叛的困境,非常难译,但是因为自己很爱他的作品,只要有时间、有机会就不想错过。」今年21周年的《追风筝的孩子》则是句子极为简单,「但若每个字都简单而平舖直述译下来一定不好看,要如何用这么简单的文字译出文本的厚度,建构出文字的风格,让故事变好看又有文学意涵」,又是另一种挑战。

除了字斟句酌,李静宜认为「感动」是小说译者最基本的功夫,而她的作法是「入戏」,让自己走入小说成为角色的朋友,与角色同步地呼吸、生活,花几个月的时间沉浸其中,「不管正在做什么,自己的某部分会一直停留在故事中。」但这一方面也产生了另一个困难,「抽离也是痛苦的过程」,译《完美的间谍》时,因为太喜欢主角,明明几天能译完的稿子拖了半个月都没完成,「因为知道他快死了,舍不得让他死。」

译着译着痛哭失声

作为译者,李静宜就是这样一面开心一面惆怅,至今译作已达80本,并以《为你,千千万万遍》记录下自己在每部译作的心得和笔记。她有感读小说之所以重要,在于能穿透时空带来隽永的感动,「《追风筝的孩子》故事和我们的生活一点关系也没有,但为何很多人读了感动流泪?一定有某些东西超越时空挑起了我们的敏感神经。」

曾在书房正译着小说,读到一个句子突然间痛哭失声,李静宜说:「虽然和我内心经历的是完全不同的事,但某一刻仿佛说出了自己一直想说却没说出的心情。」

她认为译者透过小说理解了医生、探险家、难民等等不同的人生,,这些自己一辈子不可能过上的生活,透过如此多小说家和作品而读到上千种、上万种人生。李静宜说:「这也就是好的小说为我们带来的感悟,希望好书会持续被读者看到,也和我一样,在其中找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