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礼“三不猴”,很有来头

美国总统特朗普前不久访问印度的时候,印度总理莫迪向他赠送了大理石雕的“三不猴”作为礼品。其实,这三只猴子可不是第一次作印度国礼了,201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印也收到了“三不猴”。莫迪总理之所以喜欢将“三不猴”作为国礼,自有其深意,因为这三只猴子很有来头。

甘地纪念馆门口的“三不猴”雕塑

“三不猴”象征甘地精神

美国和日本的领导人获赠“三不猴”都是在同一个地方,那就是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的甘地纪念馆。国礼就是这家纪念馆入口处的“三不猴”雕像复制品,而纪念馆的雕像本身也是复制品,其原件是甘地在世时放在家中的“三不猴”雕像。世人都知道甘地领导印度人民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赢得印度的独立,而“三不猴”正是对非暴力思想的一种完美诠释。

三只并排坐着的猴子,一只遮住眼睛,表示不看;一只遮住嘴巴,表示不说;一只遮住耳朵,表示不听——不看不说不听,就是所谓“三不”的来历。从印度的传统文化来讲,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非暴力也是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不说对人不好的话,其次是不做对人不好的事,最后是在头脑中也不存对人不好的念头。换言之,就是不说恶言,不做恶行,不起恶念

甘地一生都在践行这样的非暴力思想,并通过他作为全民精神领袖的地位将非暴力的思想根植到印度人民的心中。艾哈迈达巴德的纪念馆所在地,甘地独立前在此居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亲自用简易的纺机织布,他率领群众从这里步行海边制盐……他在这里向印度人民描绘了独立后的印度可以享有的和平安宁、自给自足的理想生活,并最终带领印度人民以“非暴力”的方式赶走了英国殖民者,赢得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

可以说,“三不猴”是甘地非暴力思想的一种象征,而甘地纪念馆正是这种思想赢得胜利的地方,所以莫迪总理选择在这里将“三不猴”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应该是有其美好寓意的——祝愿世界和平安宁、没有暴力。

教育孩子利器

印度儿童扮“三不猴”纪念甘地。

“三不猴”在印度可以说家喻户晓,它们也被称为“三只聪明的猴子”,是印度父母教育孩子的利器。许多印度家庭摆着“三不猴”作为装饰,要么是雕像,要么是图画,有的是横着一排,有的是竖着一溜。当孩子偶尔冒脏话或者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或者周边有不适宜孩子听的东西,尤其是当电影电视中有不适合孩子看的画面时,父母就会教孩子像小猴子一样捂住嘴巴、耳朵或眼睛,不说、不听、不看。有些幼儿园和小学还会教学生们“三不猴”的表演唱,孩子们一边唱歌一边模仿小猴子不说、不听、不看的动作。可以说,几乎每个印度孩子都是伴着三只小猴子的“三不”教育成长起来的。

客观地说,印度对于不适宜孩子们的一些“邪恶”的东西的管控还是比较严格的,电影电视中不允许出现过分暴露、性爱或性暗示的镜头和脏话,即使从欧美国家引进的译制片也是如此,有少儿不宜的镜头直接删掉,片中的脏话删不掉就采取抹音轨加遮字幕的方法,比如出现F打头的脏字语音中就会代替以“嗞”的一声,而字幕中则只显示一个F,后面赫然三个星号***。

尽管在影视传媒方面严防死守,但印度还是因为一些影响非常恶劣的性犯罪案件很不光彩地屡屡成为全球焦点。习惯了“三不猴”教育的印度人于是把“三不猴”变成四不猴,加了一只双手捂住下身关键部位的猴子。其寓意自然是“管住下半身,不做邪恶事”,不过从近些年持续发生的强奸案件来看,这第四只猴子的教育工作完成得似乎不甚理想。

“三不猴”与儒学东渡

说起“三不猴”的渊源,记者咨询了一些印度朋友,他们都认为“三不猴”是因为甘地的原因才在印度“走红”的,而在甘地之前,他们普遍相信这三只猴子是来自日本的舶来品。人们已知的最早的“三不猴”出现于17世纪的日本。但众所周知日本文化与中国文明的关系源远流长。“三不猴”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的主张可以说契合得相当完美,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三不猴”在日本的出现可能与中国儒学的东渡有关。

但印度学者们在印度的古籍中,也找到了“三不猴”的文化根源,《梨俱吠陀》和泰米尔古老传说中都能觅得这三只猴子的踪迹。也就是说,“三不猴”的思想也许是从最古老的印度哲学开始,借由佛教到了中国,又从中国到了日本,之后兜了一大圈又“返销”回印度。然后,甘地一看这和印度的古老思想以及自己的精神追求如此相配,于是欣然接纳并推而广之。

历史上“三不猴”是否走过这么一个悠长玄幻而又完美的圆圈恐怕是无从考据了,但我们从中也可略窥亚洲地区历史文化的共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