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安居 高龄海啸逼近 政策追赶不及

超过43万长者住在无电梯公寓,出入上下楼梯备感吃力。图/本报资料照片

高龄人口占比趋势

前言台湾人到底有多老?只要走一趟医院或诊所,肯定会很「有感」!根据国发会「人口推估」资料显示,再过三年,台湾将正式进入「超高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超过20%);而在2070年,这个数字将大幅增加至41.6%,也就是说,当现在17岁的小伙子到65岁之后,台湾将有超过四成人口都是高龄族。

这不是危言耸听。当1993年台湾进入「高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达到7%)时,整个社会的氛围都只把它当成是「未来趋势」;1996年,润泰集团在淡水的「润福生活新象」正式对外营运,虽然各界瞩目,但因为只是「个案」,对整体社会乃至建筑产业的影响,也只是「叫好不叫座」。

直到2005年,台塑集团的「长庚养生村」完工营运,「高龄社会」的话题才受到市场重视;但开放两年后,实际进住率却也只有25%,也使得内政部当时认为成效不彰,于2008年停止「促进民间参与老人住宅建设推动方案」的试办,而将「老人住宅」的政策方向,逐渐往「在宅老化」的概念调整。

其后十几年间,虽然全台各地陆续出现民间业者投资兴建「养生村」的案例,却因为传统社会与家庭文化因素,始终呈现「口碑优于票房」的状况;直到2018年,台湾人口老化的程度正式进阶为「高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达到14%)后,并且因为「少子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台湾社会才瞬间感受到「高龄海啸」的压力与严重性!

于是乎,以「青、银共居」为诉求的社区出现了,寿险等集团投资开发的养生村也陆续推出了,在「未来趋势」终于走到眼前的当下,政府与民间开始动起来。但面对高龄海啸与长照安养,台湾的应对脚步已经落后太多,包括政策推动、法规松绑、人才培育、鼓励产业投入等,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待政府与民间共同努力,才能打造一个老有所终、友善安居的环境。

银发族安居大不易!想在宅养老,若无人陪伴或缺乏照顾,当然不行;要租屋养老,许多房东听到老年人要租就打退堂鼓,恐怕也行不通。面对超高龄危机来袭,政府确实需要有更积极的作为。

根据内政部与卫福部的综合统计资料显示,在台湾目前超过380万65岁以上的银发族中,「独居」与「老老相伴」的人数超过65万户;而住在「无电梯公寓」里的老人则超过43万,惊人的数字背后,代表的是有近半数的老人正面临严重的「安居」问题。

就实务面而言,尽管中央与各级政府早已提出「老旧建筑物更新增设电梯补助办法」,并且几经修正,降低门槛、提高补助,但实施多年以来,双北市真正完成装设的个案仍停留在「个位数」。究其原因,除了住户间意见整合困难外,空间狭小更使得执行困难。大镒室内设计师李冠瑶指出,一般老公寓装设电梯,包括车厢与当层通道,至少需要四坪多的空间,很多老公寓根本「挤」不出这样的空间,就算有经费,实务上也做不出来。

再以租屋市场来说,一般房东因为担心老人的身心健康等问题,通常不愿意租给银发族。由于牵涉个人资产权益,「道德劝说」也使不上力。台北市租赁公会理事长陈柏勋表示,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包租代管」制度,除了希望健全租屋市场外,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借由制度的保障,协助老人与弱势族群的居住权益,自上路以来,也确实有不少案例透过包租代管找到安稳的住所。

根据卫福部「老人福利法」第3条第3项第6款规定,「住宅主管机关:主管供老人居住之社会住宅、购租屋协助之规划及推动事项」,另依「住宅法」第4条规定,政府及民间兴办之社会住宅,须提供至少40%出租予经济或社会弱势者,但65岁以上者仅为其中之一,并非特别为老人所预留,且申请条件须「无自有住宅」或符合「一定所得、财产基准以下之家庭或个人」。

此外,「拥有自宅之中低收入老人」或「一般老人」,亦可能有被照顾的需求;卫福部「长期照顾司」去(110)年也大幅修正「长期照顾法」,希望能有效导正老人居住与照顾的市场乱象,及强化「长照产业」的责任与使命。然而,解决超高龄社会的各种危机已刻不容缓,在补上之前缺漏的「拼图」后,还需要政府更前瞻的策略,进行下一阶段的「超前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