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政策牛步 赶不上老化速度
联医阳明院区家医科主治医师张郁梓。(季志翔摄)
在家善终是许多生病者,期盼能在人生最后旅程中有尊严的离开,国际间多篇研究也发现,癌症末期病人在自宅死亡较易有善终。然而,安宁居家疗护计划上路来,至今临终病患仍然只能在医院、家中两端疲于奔命。国家的安宁疗护政策缓如牛步,完全赶不上老化速度。
根据卫福部死亡场所统计,2008年最主要死亡场所发生在家中,当时医疗院所仅占42.5%,家中死亡占了52.5%,但到了2011年与2012年时发生黄金交叉,此后,在医院死亡的人数不断上升,至今均超过55%,且医师都指出,该数据不够准确,「因为台湾人习惯留一口气回家」,实际上在医院死亡的数字远高于统计。
台湾204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将达30%,成为「超超高龄社会」,恐步上日本后尘成为「多死」的国家,在少子化双冲击下,因无照顾者,各式机构将可能成为每个人生命中最后的一个居所。
然而,至今卫福部将所有医疗资源集中在医院,无法深入居家、机构,导致病患病危还要跑医院疲于奔命外,卫福部提出的安宁疗护服务停留在一个个培训计划、补助计划,这些沦于放烟火式的零星的奖励,难以带动成为良性循环,长照、安养等机构看不到医疗专业当后援,根本就不敢申请提供安宁服务。
最可笑的是,这些试办、鼓励计划,不仅连成效都看不到外,至今吸引多少机构申请,卫福部各个司、署甚至也是一问三不知。甚至高龄化政策多头马车,光是机构管理就分好多单位,长照机构归长照司管、医疗相关归健保署管、老福机构是社会家庭署,最后变成三不管,难怪许多第一线安宁病房的医生最常问,「到底可以找谁主责?」
当前全球人口老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居家医疗目的不仅是减轻照顾者压力,更是要让病患有尊严的离开人世,这些刻不容缓的问题,主管机关怎还能停在纸上作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