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打詐自救 政府要跟上
在兆丰银行联合多家主要银行,暂停投放广告给一些实名制执行不彰的社群平台后,数发部「终于」有反应,平台广告实名制将于明年元旦起上路,规画分阶段进行,先从高风险广告客户开始要求广告实名制,要纳管,有罚则。
每天靠社群程式滋养与沟通营生的我们,常常看到假消息,但由于主要的社群平台诈骗太猖獗,这些商业机构又不愿执行实名制,让太多人陷入诈骗风险和危机。
台湾成为诈骗王国的污名,银行业的集体「反扑」,可从科技平台不负责任、政府单位长期执行不力,以及资讯社会下人们依赖社群的迫切与素养不足,来加以探讨。
首先,在官方虽有行政院打击诈欺办公室、警政署刑事局、到「很厉害」的数位发展部,但是遏止网路诈骗,长期成效不彰,反而打诈愈打愈旺。
这其中,跨国界的诈骗行为,利用「跨国性」社群平台的特性,只管收广告费用不用实名,或是无偿分享新闻媒体的报导成果却不付钱给产制新闻的单位。这些跨国社群或网站,赚钱速度与客诉诈骗时间成反比,让「正牌单位与人」或「被骗者」难以追查和处理纠纷。
其次,兆丰银行及其他银行暂停在没有实施实名制社群平台投放广告,这样自保措施,主要在减少因诈骗而导致的损失和声誉受损,也反映出金融机构对于社群平台管理不善的「强烈不满」。社群行销曾是他们的最爱,但冒牌太多,甚至喧宾夺主。
最重要的是,现代人依赖新媒体社群平台或自媒体,以获取大量和绝对资讯,但这些平台上的资讯真假难辨,容易被良莠不齐的网红甚至不法分子操控。
这也凸显了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让各个阶层,尤其是乐龄壮世代的民众,能够更好地辨别真伪资讯。
当前假的金管会名号、财经名人、股友会交流投资社团,到银行机构,外加网红直播主的「畅谈」,在这样长期「假环境」浸润下的资讯环境,正牌银行暂停新媒体广告投放的第一枪,自己自救的打诈措施,能促使政府在防诈上有更正面的作为吗?如罚则和下架规范,需要赶快跟上诈骗集团的脚步。
深植数位环境下的人们处于诈骗进行式侵害,需要更多社群平台的合作和更严格的法规,才能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