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开启勤俭持家模式 寻找新盈利增长点
证券时报记者 张艳芬 刘筱攸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9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相关金融政策时,提到房地产行业的变化。
受房地产步入下行周期、基建退潮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资产过去高歌猛进式扩张路径已出现调整。在此背景下,今年银行业表现呈现两大特点:一是资产负债表出现收缩迹象;二是支撑营收增长的驱动结构发生改变。
步入低利率、低回报阶段,银行业还面临一系列转型挑战,未来该如何应对净息差收窄等风险?未来盈利增长点将有怎样变化?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
资产扩张放缓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月度增速多在8%以上,2024年4月份之后的资产规模增速已低于8%,6月份增速降至不足7%。
在经济转型期,顺应周期的各类银行机构正在经历被动缩表。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有7家银行二季度资产负债两端呈现环比缩表。
即使多数银行仍以扩表为主,计息资产增速保持了正增长,但受净息差下滑影响,一些银行的利息收入反而呈现“扩表不增收”的局面。2024年上半年,利息净收入降幅超10%的银行就有8家,其中平安银行利息净收入降幅超过了21.63%。今年支撑营收增长更多来源于非息收入中的投资收益。不少银行抓住了上半年债牛行情,涌入债市增厚投资收益,投资收益取代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成为非息收入的新引擎。
推出降本措施
压降存款成本是许多银行减缓净息差收窄的必然选择。
整体来看,各家银行负债成本管控措施呈多样化,包括推动低成本核心存款的增长,例如齐鲁银行“通过内外部定价政策、考核等手段,鼓励吸收低成本存款”;压降高付息率存款,例如浙商银行上半年强化了中长期负债的管控,主动清理高息存款;再者,提升存款的精细化管理,例如邮储银行进行“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数的调节、绩效考核的引导、与非存款AUM(资产管理规模)的轮动转化”,以优化存款成本。
业内人士认为,压降存款成本的难点在于,银行的企业和居民客户资金活化不足,居民存款定期化走势仍在高位,存款成本率维持相对刚性。持续调优业务和客户结构、管控长期限和高定价业务占比,成为银行努力方向。
今年以来各家银行顺应“过紧日子”形势,从各个运营维度推出降本措施,腾挪出更多的利润空间。例如建行提出“过紧日子,勤俭办行”,完善费用管理体系,加强重点项目成本管控,今年上半年经营费用同比下降1.7%,成本收入比为24.15%。
拓展盈利增长点
在传统信贷利息之外,如何拓展更多盈利增长点,各家银行在寻找新答案。
“全球大型领先银行通常会建立至少3~4个增长引擎,8~10个利润中心,形成多元化收入来源。”麦肯锡建议,中国银行业应打造多元化生息资产和收入来源,例如拓展各类零售资产、公司、金融市场等多种生息资产。
实际上,近年来不少国内银行借鉴海外银行经验积极拓展中间收入,主要是通过理财、保险产品的代销,基金托管以及相关咨询业务收取的各种手续费及佣金,来增加收入。
梳理上市银行非息收入数据可以发现,除了国有大行非息收入占比没有显著向上外,其他类型银行非息收入占比近年来均呈现上升趋势,今年上半年效果亦非常明显。
建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撰文称,低利率时期国际银行业的共性特征包括净息差下降、贷款占比下降、非息收入占比上升、资产质量出现波动、盈利能力下降以及经营实力下降。国内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占比超九成,大型银行须加快探索低利率环境下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策略,找到一条商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与此相比,中小银行面对大行连年下沉竞争下,市场空间被压缩。对于接下来的发展策略,市场观点更倾向于进一步下拓小微市场,同时开发其他多元业务,增加中间收入。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王剑认为,中小微企业和居民的信贷业务竞争激烈,负债端或财富端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甚至对于某些客户群体可能还处于服务较为空白的状态。下沉客户的财富管理业务和信贷业务一样,需要高度非标准化地给予服务,实现“千人千面”,中小银行擅长的关系型银行在这一领域仍有很大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