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位时代/寻找商业模式,发现获利新世代

采访.撰文翁书婷李育璇 撰文/侯俊伟贺大新

行动科技颠覆想像,前所未有的机会正在眼前陆续涌现。回顾过去一年台湾创业议题火苗已开始点燃。但如何找对的模式,让创业火苗可以燃起变革能量,需要更深刻的思考与立即的行动。

「台湾应该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对创业家最有吸引力的国家。」投资Hotmail、Skype,以及近来矽谷红人马斯克(Elon Musk)所创立的Tesla、SpaceX,还有在Kickstarter上募资千万美元的Pebble智慧手表的矽谷创业学校Draper University创办人卓普(Tim Draper),日前受台湾惠普科技邀请,参与一场国际创投高峰会议中指出。

这场座谈会少见地邀请到来自矽谷的英特尔资本(Intel Capital)、微软创投(Microsoft Venture)、500 Startups、Andreessen Horowitz等知名创投来台。惠普亚洲国际采购总经理萧国坤说,面对目前的产业变局,不论是惠普或是台湾,都希望找到创新的力量。而这力量的关键,就是在新创团队的身上。

心动,更要行动

「台湾的创新创业环境充满了困难与危机,如果想恢复过去ICT时代的辉煌成绩,那就要下猛药了。」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日前来台演讲时也提到,台湾ICT依然做得很好,只是过去的经验,不见得能复制在软体网路与行动时代,管理的方式也不适合新的创新创业环境。

寻找创新商业模式,发现获利新世代,是台湾社会目前最急切的事。创新创业激励计划、AppWorks Demo Day、台湾云谷云豹育成计划、交大天使投资俱乐部、国发天使基金……,回顾过去一年,在期待产业转型的集体焦虑下,从产业界到政府单位,各类推动创业的活动一场接一场举办。

在天使资金、业师人才与专利技术等各界资源挹注下,2013年台湾的创业圈好热闹,一场又一场的创业发表会登场,在无数掌声与众人目光中,产生上百个创业新秀,热闹的场面,看起来令人充满着希望。

但真实的情况是如此吗?热闹的创业潮背后,不只是新创意发想,更关键的是如何将创意落实转变为可运行的商业机制。

在Demo Show现场问及一名创投怎么看这些创业新秀时,他却不讳言地说:「虽然许多团队都有创新概念或技术,但我认为的创业明星,至少要有年获利新台币3千万元的潜力。而这些得奖的团队,如果没有走出台湾,扩大商业模式的规模,我看很难有机会。」

场景转到研华所主办的2013 TiC100智慧城市与物联网创新经营模式大赛。「随着大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抬头,各国政府对农作物从选肥、施肥、运送到消费等生产履历要求严格,因此请以智慧温室为核心,设计一个农业创新商业模式。」这是大赛为学生提出的挑战题。

「学生虽然有很好的创意,但对市场需求面的了解不够,很难建立起适合的商业模式,」研华科技技术长陈赞鸿观察。

此外,陈赞鸿也以纽西兰奇异果的例子,点出创新商业模式的重要,「台湾的精致农业有很好的技术,种出来的水果又大又甜,但却空有技术,单打独斗并没有很好的商业模式。

而纽西兰的奇异果则不同,果农按照种植面积与产品的大小共同入股,团结在一起成立公司,聘请职业经理人团队经营,因此果农们不但由卖奇异果赚到钱,也由公司扩张拿到分红。这样的商业模式,让纽西兰的奇异果闯出一片天。」

在另一个创新创业激励计划中,一个由台湾大学与台北大学跨校合作,整合医疗生技、机电及半导体技术的团队,提出将仪器耗材化的概念,开发出「InnovFusion智慧型静脉输液系统」。

这个作品在想法上颇受肯定,但政治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肇东直言,「这个团队具有创新思维,表现不错,但若要真正外销到国外,还要通过美国FDA认证,这是有挑战性过程,真正要商业化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创造一种价值

「创业团队是一种暂时性的组织,存在的目的是寻找可重复(repeatable)且可规模化(scalable)的商业模式,」史丹佛大学教授,并提出「精实创业」概念的布兰克(Steve Blank)强调,创业者千万不要把创业跟好玩的工作混为一谈。

近期创业者必读的畅销书《获利世代》一书的监制范德皮尔(Patrick van der Pijl)也提醒,创造一款产品或应用并不困难,但尝试解决某个问题,并找到愿意为此付钱的客户,就是完全不一样的问题了。

他说,很多团队建立了很酷炫的网站、成功招募员工、在市中心租了办公室,沈浸在完成这些事情的感觉中,误认为这些执行就是建立商业模式。

到底商业模式是什么?根据《获利世代》一书的定义:所谓商业模式,就是描述一个组织如何创造、传递及获取价值的手段与方法。

在建立的过程中,团队可以从目标客层、价值主张、通路、顾客关系、收益流、关键资源、关键活动、关键合作伙伴及成本结构九个要素来思考。

不过,商业模式并不是写出一个模式图而已,重点是帮你的创业团队追踪所有的假设。布兰克曾说,小公司所有的行为都是基于假设的,需要去验证的。而验证的过程也就成为创业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多与客户聊天

不断地模仿学习与试验,打造属于自己的「最佳商业模式」,正是决定创业成败的重要课题。

分析今年《数位时代》所选出的32组年度创业之星团队,以采取免费增值模式的团队居多,有不少团队已经有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用户。不过他们都碰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免费使用者后,如何找到愿意付费新客群的问题。

以提供陌生来电辨识与简讯封锁等服务的行动应用WhosCall团队为例,「我们已经冲破500万次免费下载量,除了积极开发加值服务(如离线功能)增加付费用户数外,也以500万客户数为企业合作筹码,积极转进企业市场,」开发出WhosCall的走着瞧公司共同创办人郑胜丰说。

「采用客户观点,是整个商业模式设计的指导原则。」《获利世代》一书指出,对于许多创业团队来说,最困难的地方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消费者更深入地理解。例如一位创投就说,他曾在一个创业评选会上发现,一组团队想要打入亲子市场,但从来没有跟妈妈们聊过天,,端出来的服务内容,自然就会产生很多被质疑的缺失。

在国内积极推动创业相关议题的之初创投AppWorks 共同创办人林之晨观察,许多第一次创业的人,他们的点子都有点空泛、距离市场太遥远,如果不加以修正,很容易白费心血。

「这是台湾,如果你没有看过,或许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这是今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看见台湾》中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而对于创业团队来说,也许该试着站上不同的高度想像,你的公司在两年、五年、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加入《数位时代》粉丝团,时时掌握最新数位趋势!

(本文摘自2013年12月号《数位时代》「穿戴科技」,更多精彩内容请参阅本期《数位时代》,全国7-11、诚品等各大书店热卖中。尊重智慧财产权,如需转载请注明资料来源:《数位时代》第23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