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位时代/名人社群萧青阳:我想尽办法跟上潮流

青阳:我没有被淘汰我想办法跟上这个潮流

曾四度入围葛莱美奖设计师萧青阳,写下华人设计圈里的唯一纪录。复兴美工毕业的他,累积了扎实的手工底子,20多年的设计生涯,交出近千张唱片作品,却在数位浪潮袭来时,有了再活一辈子的感受。

努力学习,从最简单的麦金塔特效开始,到去年为独立乐团秋勤设计了全球第一张扩增实境专辑。虽然现在他早已对科技运用自如,但曾经训练基本功却让他的作品内涵更加丰厚。

就像制作《故事岛》专辑时,虽然采用传统的剪纸概念,却用雷射雕刻的技法呈现,在他的作品中,总能看到艺术和科技并存的影子。对他来说,不管科技如何进步,最终呈现的美感才是打动人心的关键。

采访.整理/陈怡如 摄影贺大新

我进入设计产业是1980年代中期,那时根本没有所谓的电脑。我还记得以前画插画,都把电脑画得很大一座,像大冰箱一样,那时电脑在想像中,可能是太空梭用来升天的器材。

后来90年代,我同学在一家杂志社当主编,我当兵前常去里面玩。以前我都是用原子笔写今天要打的字体,避免照相打字打错,我还写了20种打法。像是七级之间空一格字的间距,还要黑体的一组、明体的一组,这些都只为了选择一排最好的句子,放在杂志里当标题。

结果打字行送来时,发现一个字错了,就整个全盘重打,又等到明天早上,新一批字才送来。以前为了一排字耗费这么多时间,所以我在用量字表做杂志挺专业的。但有天突然发现一台传真机,把今天要打的字写一写传过去,打字行老板就收到了,我那时好震撼!感觉以前练习的基本动作全部洗牌重来。

等到退伍那一天,发现大家已经有手机了,这更不可思议,因为以前还常混到部队的发报室,滴滴答答打讯息,才发了电报。有了传真机、有了手机这件事,对我来讲几乎就是人类登入太空(笑)。

可是之前我在照相打字、美工完稿,都已经练习纯熟,突然时代就在这边切一半,跟你说你是旧有的,全部都不要你了。所以当兵回来时,我觉得我好像可以退休了(笑),那时我才22岁。

从手工迈向数位

进入数位时代,我像个老兵重新学习。我开始找助理,但他的工作是教我如何用电脑(笑)。我的第一台电脑是麦金塔,那时很贵,是一台车的钱。我还记得那时让明星身上发一点光,跑的数据就可以跑到我去楼下吃一碗面,吃完上楼才发现已经当掉了,所以常常是好几碗面的时间。

那时连麦金塔的特效也只有两、三种,所以我们是跟随贾伯斯的年代一起成长。

常常一个功能今天学习,今天就必须上手,像是今天学这个人可以发光,明天他就发光了(大笑)。又一段时间,字可以错开的特效出来了,唱片就有错开的效果,是乌龟慢走的节奏。有一段时间我几乎养成通晓所有技术,所以现在我朋友会说你的电脑技术好纯熟,那真的是苦力,因为有前面十多年的练习。

以前有大半辈子过原始人的生活,所以后来我钩上了数位时代,其实满努力的。不然我同学会说,我们都不是学电脑的那个时期,我们都是手工很厉害的时期。我有同学真的是绘画、雕塑很强,可是在家里当农夫。一个世代有一个世代的宿命,我这个世代就是那种准备被淘汰的年代,所幸我没有被淘汰,我想办法跟上这个潮流。

未来唱片设计可能在网路上,这我完全接受。我觉得它不是冲击,而是新的玩法又来了,如果我懒惰了不愿再去学习,那是我的损失。因为每个新发明都有好玩的事,绝对是会使用的人赚到,我很荣幸在数位的年代中,还继续在产业里。

这种追求新潮流个性,要回溯到我17岁时。那时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在舞厅,我最喜欢听的音乐是当时流行的英国新浪潮音乐,几乎每个乐团我都认识。那时我觉得我是一个很潮流的年轻人,那是我的本性。长大后我还是有17岁时追求时髦的个性,只是没有用在外表上(大笑)。

但以前的基本功,也让我跟现在很多新生代设计师有些不一样。我常提醒自己,艺术最原始动人的部分在哪里?我常常有一段时间的作品,是油画画的,或是剪纸剪出来的,不可能因为科技就放弃以前那段我觉得很精辟的演练。偶而把这些拿出来,但用数位科技表达,我自己看这样的作品感觉很爽快,因为看内容它好扎实,看科技它也符合现代人的需要。这种奇怪的个性养成,让我念旧,也让我了解新科技是什么,所以我真的是一个很混合的设计人种。

我在这五年中的作品,几乎都有这种双向思考。有些搜集我作品的朋友就发现,我的唱片好像不是只有唱片,很多作品都是一个论述,尤其这几年每张唱片几乎都是立体化手工艺,其实我想反驳科技下载这件事。

创造买唱片的理由

现在大多数人都不买唱片,那为什么你要搜集萧青阳的唱片?因为我的唱片就是要表达数位得不到的东西。你没有买到《故事岛》,就无法看到雷射剪纸雕刻的美;你没有买到拷秋勤的专辑,即使你有手机也没办法跟他做AR互动;你没有拿到吴晟诗歌专辑的木雕封面,就完全摸不到木纹质感。我都是这样思考如何继续做唱片,所以我的唱片不会被淘汰。

很多同业做的唱片,确实没有想这么多,所以那张画面跟电脑画面一模一样,那我为何需要实体?我常希望不要被误会只是一个美术设计师,对市场没有特别看法,或只是把艺人做出来,其实我用美术对社会潮流提出反驳,还有提出必要买唱片的原因。

就像我很怀念80年代,一张摄影照片可以让你坐飞机到一个城市看好久,然后了解这个摄影家义大利飞到北京,在高山等到那个气候,按下快门才得到这一张。你也一样,花很多时间辗转到照片前。但现代人刷手机都不到3秒,从动作就能看出这些内容都无法满足他们,但一定还有值得再深入品味的东西。

也因为以前的训练,现在新的事情来了,我不是被牵着鼻子只是使用而已。就像AR我刚开始看到只是平面的使用,但我会去想像它未来最成熟的境界,所以在拷秋勤时我已经玩得非常立体。我不是一个发明家,但我有敏锐的触角,一旦我感受新鲜事发生了,我都是那种急着想要跟它连结,把它发表让大家来享受的人。

现在我最新的观念就是工作室是移动的。偶而我看到一些梦幻照片,国外艺术家带着电脑在海边的悬崖工作,因为真的有那台电脑就行。依我爱玩的个性,难道工作室就不能突然在夏天搬到峇里岛吗?虽然我搬来现在的工作室已经十年了。我越来越不管它,慢慢把它变成仓库。在一年前我还把它当成摄影棚,干干净净的,才一年时间,但转变很快。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2013年2月号《数位时代》─「2013全球潮学习」,全国7-11、各大书店热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