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栋:奖励会扼杀学习的内在动力 | 新时代教育书摘
全文长 26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作者 | 应国栋 浙江省台州市名班主任
奖励只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短期干预,但这种短期的行为干预产生的作用却是如此吸引人,以至于让人们为之痴迷。如果你告诉学生们本次班级之间的拔河比赛若能取胜,他们将会免除本周末的一切作业,可想而知他们会在拔河比赛时有着怎样的昂扬斗志;如果你告诉学生们下午会议若能准时到达会场,就组织开展一次他们梦寐以求的野外活动,你还会担心他们三三两两地迟到吗?只要奖励有着足够的吸引力,一般人是很难抗拒的。
正是由于奖励对行为干预的巨大魅力,所以它广泛出现在家庭与学校教育中,家长与老师都想通过奖励来调控学生,以此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然而,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奖励的负面作用也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
一、奖励会伤害未受奖者
在开展“学习互助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每次进行小组表彰颁发奖品时,我都会发现那些没有获奖的学生神情黯淡,像是斗败的公鸡,特别是那些经过努力却没能获奖的,挫败感则更甚。只要是表彰,就不大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奖,所以这种现象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后来,我尝试增加了获奖学生的人数,实际上产生的结果却只能更为糟糕——未获奖人数越少,个体的沮丧感就会越浓。并且,我发现奖品越诱人,未得到奖励的学生受到的打击也越大。想想积极训练、努力比赛却铩羽而归对运动员们所产生的影响吧,这是很容易理解的道理。
艾尔非·科恩认为:“如果你被许诺有奖励,你逐渐会把任务看成是挡在你和奖励之间的障碍。”的确,若最后没能得到诱人的奖品,学生们会怎么去分析这次令人沮丧的经历?很多学生会将憎恨迁移到阻碍自己获奖的任务一一学习本身。我们当然希望学生们在经历挫折与失败之后能知耻而后勇,能奋起直追。但是,即便是成年人,大多数也很难做到这一点,何况是学生。强烈的挫败感只会让大多数学生不断地丧失信心。正如有些教育专家所提出的——只有成功才能激励学生走向成功,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二、设置奖励否定了学习本身的意义
英国夏山学校的创办者、教育家A.S.尼尔认为:“对一项活动许以奖励,相当于宣布这项活动本身是不值得做的。”我们经常对学生说:如果你们把这些作业做完,就可以去操场玩了。实际上我们在向学生表达这么一种观点:做作业是很无聊的!你可曾听到过:如果你们把这些游戏都玩完,就允许你去做作业!
我女儿从小喜欢阅读,我每次购回一批书,她总能看得如痴如醉,吃饭时都手不释卷。但是近期却因为这么一件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暑假开始时,语文老师布置了暑期的阅读任务,并且公布了开学后评选“优秀阅读能手”的一个主要条件:统计暑期所阅读的书籍数量,数量最多的当选。对于我给她购买的暑期阅读书籍,女儿开始颇有微词,抱怨购买的书籍太厚了,她担心自己看完一本类似于《哈利·波特》这样的书籍,其他小朋友可能就会看完五本甚至更多的其他书籍,这就意味着她在阅读数量上将很难超越别人。而实际上她也一直在选择相对比较薄的书籍阅读,以至于不太关注内容的可读性,这让我颇为担忧。显然,当阅读成为一种任务,对阅读本身的快乐的感受就降低了。把假期阅读变成了为获得奖励(这里是指非物质的一种奖励)而必须做的事情,可能很难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阅读的人。
在教育过程中,真正重要的不是在于我们向学生表达了什么,而在于学生接收到了什么信息。为学习设置奖励,我们不是在向学生表达“学习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而是在向学生传达“学习是一件多么无趣的事”,以至于教师们拿奖品来“贿赂”他们干这件事。
三、奖励会扼杀学习的内在动力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丽恩·利普斯·波奇和她的实验团队做过这样一个研究,他们让三组学生喝一种从未喝过的果味酸奶饮料。
第一组:每人拿到一杯饮料,什么条件都没有。
第二组:喝了饮料能得到表扬(你把饮料喝完了,真棒!)。第三组:承诺喝了饮料能得到免费的电影票。哪一组会喝得更多?
正如痴迷于奖励的教师与家长所预料的,的确是承诺能得到免费电影票的学生喝得最多。因为,如果奖励越是有着足够的吸引力,对人们行为的干预就越大。多喝几口酸奶饮料就能得到一张电影票显然是非常划算的。
但是,令波奇教授感兴趣的不是谁会喝更多的饮料,而是实验真正有意义的发现:那些喝了饮料但什么也没得到的学生,一星期后依然喜欢同样的饮料。那些得到电影票,甚至只得到表扬的学生,饮料对他们的吸引力竟然很低!
研究团队对此的解释是:当喝饮料实际上成了获得奖励(包括口头表扬与物质奖品)的手段时,该饮料在学生们心目中的价值就会立刻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对饮料的兴趣急剧下降。
有这么一则故事,能很好地印证这个结论。
有一位老人,家门口有一片公共草地,他非常享受安静地在草地上沐浴阳光。
可是,从某一天开始,一群小孩开始来草地上玩,非常吵闹。老人心里很想把这群小孩赶走,但是这片草地毕竟是公共设施。老人知道,越是赶这些孩子走,他们会玩得越起劲。怎么办呢?
老人想了一个办法,他对这些小孩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你们明天继续来玩吧,只要你们来,我就给你们一人1美元!”玩还能有钱赚,孩子们自然喜出望外,第二天早早地又来了。
几天之后,老人说对孩子们说:“很抱歉,孩子们,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我不能再给你们1美元了。只能给你们每人20美分了,希望你们继续来玩。”孩子们有些不悦,但还是接受了。
再过几天,老人只答应给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还想要我们来玩,想得太美了吧!”
从此以后,孩子们再也没有出现在这块草地上。为什么孩子们不愿意再来草地上嬉闹了呢?
美国学者肯尼迪·麦克格雷认为,“当受试对象对任务本身感兴趣时,提供奖励作为动力便是多余的”,他认为这时“奖励会对表现产生负面影响”。日本的菊池洋匡也认为:“一些原本不需要奖励人们也愿意做的事情,因为设置了奖励,反而让人在没有奖励的时候就不愿意做这件事了。”很明显,一开始孩子们来玩是完全自愿的,但自从加上奖励,他们便把到草地上玩当作获得奖赏的一种手段,奖赏一旦取消,他们就再也不出现了。
道理非常显而易见:奖励逐渐侵蚀了他们的内在动力!正如爱德华·戴奇所说的:“奖励会‘收买’走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内在动力。”艾尔非·科恩也指出:“人们一旦由于外在激励去做一件事,就会逐渐丧失对这件事的兴趣。”奖励作为短期的行为干预,它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外在动力。这种外在动力越是强烈,对人们内在动力的侵蚀也就越大。
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这正是父母和教师对受到奖励的学生所做的——扼杀他们对学习的内在动力。
本文节选自《班级管理思维与策略》
扫码购买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