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杀教育的教育部

(林志成摄)

大陆迁台时,教育部是最完整迁台的部会,连全国中小学的毕业生名册都带来了。教育部在程天放、张其昀、梅贻琦、黄季陆、阎振兴等饱学之士的带领下,教育一直是行政院各部中表现最杰出,问题最少的部会。大陆知名大学在台纷纷复校,国民教育延长至初中,客观公正的大学联招,技职教学与博雅教育平行发展,造就了台湾兴旺的人才。今天台湾的经济奇迹,不能说当年的教育没有重大的贡献。

在政治最动荡的年代,台湾高等教育却是教育自由的年代。政治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复校。当年自教育部长卸任的张其昀先生因与蒋经国一系不睦,但也可以自创中国文化学院即是今日的中国文化大学。同时间居正先生办了淡江文理学院,高信先生办了逢甲学院,张静愚先生办了中原工学院,一群热爱传统中国医学的人士办了中国医药学院。当时大约高中毕业生之中20%的学生可以经由联招进入大学。其余还有大量的技职体系,包括工专、农专、商专、药专、师专。社会的组织由各界需用的人才都有相应的管道培育,适才适教。

后来因政治气氛改变,各地中央民意代表都争取在各自选区成立高等教育单位。从原先不到25所,突然暴增到150所大学,其中公立院校45所约占1/3。学校之经营有其历史,无论人才、教具,甚至学风的养成都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有历史的公立大学,私立的学校如东吴的法学、中原的工程、淡江的外语、实践的家政、世新的新闻传播,都是成绩斐然。

最特别的是中国文化大学,设立了观光、劳工、气象、市政、戏剧、舞蹈、印刷、造纸、蚕丝、陶瓷、俄文、土地资源、造船、航海,当时都是国内大学独一无二的科系,多年来为国内培植许多特出行业的高端人才。在民国70年间,教育部透过评鉴与私校董事会管理奖惩等手段大量介入私校之经营管理。惊觉行政当局开始介入私校兴学自由之干预,个人乃独发议论高唱起草《教育基本法》,主张人民有依教育目的兴学之自由;政府对于私人及民间团体兴办教育事业,应依法令提供必要之协助。

《教育基本法》虽在各方支持赞同下于民国88年立法,但教育部对私校之介入却曲解该法,透过科系评鉴与私校奖补助为手段,全国各校在棍子与胡萝卜的威势下,彻底将各大学变成了一所「教育部大学」,无论公私立各大学已经没有特色与独立讲学的自由。教育部更透过联招排名,将所有公立学校排在私立学校之前。因此,一些公立的技职大学都列名在私校之前。这些公立技职学校在改名大学之后,教学环境与师资仍然多停留在技职环节,并非如同一般大学。以东吴、文大、淡江为例,以往可以招收到联招新生成绩在12%左右的学生,但在民国100年左右却只能招收到成绩在60%以下的学生。原先考试成绩较优,却优先被分到部分名不副实的公立技职学校。

民国100年,大学院校入学新生约28万,如今少子化下已跌破约20万人。招生不足,大量私立学校被迫退场。而教育部仍在不断准许公立学校增加学生人数。估计到了民国117年,大学新生将只剩17万人,届时所有入学新生填不满公立大学的招生员额。供需严重失衡,没有这些高端基础知识,台湾还有未来?

私立学校都招不到学生了,还有什么能力兴办有特色的学科?兴学自由已变成了骗人的口号。教育部强力介入教育是实质扼杀了教育。

(作者为中国文化大学法律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