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逛美術館 王珮珊為視障族推動口述影像導覽
雕塑能怎么欣赏,北师美术馆推动口述影像导览,让视障者以听觉及触觉投入艺术世界,馆员王珮珊出身社会教育专业,从寻觅口述影像专家到导览「发声」,以艺术促进社会不一样。
文化平权是博物馆、美术馆近年致力方向之一,王珮珊接受专访表示,大学就读国立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让她心中定义的「教育」扩大到教室外的场域,不论是美术馆、博物馆或是社区营造都涵盖其中,研究所则进一步钻研美术领域,了解博物馆、美术馆与社区活动间的关系。
王珮珊笑说:「我很喜欢美的东西,不管我理不理解艺术家想要传递的东西,但当我看过那些作品,试图理解时,就会产生不同想法,我很享受那样的过程。」
她在约2年前加入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北师美术馆,当时馆方正规画如何针对不同族群推出专门导览服务,过去所学也因而成为她的思考底蕴。
王珮珊是视障友善专案负责人,最先碰上的难关是究竟要从何开始,她说,所幸循线多方资料,找到口述影像专家赵又慈加入团队,赵又慈曾协助制作口述电影,也曾与国立台湾美术馆合作口述影像内容,丰富经验让一切流程更为清晰。
例如在辅具制作上,赵又慈便协助馆方精准定位受众面貌。王珮珊指出,北师美术馆口述影像服务以大厅展示3件典藏作品为主,有的作品巨大,有的摆放位置高至天花板,而受众视障程度不一,在赵又慈协助下,他们会以全盲程度试想如何让受众立刻了解作品,而眼睛直观能看见的资讯,也能运用等比缩小辅具、建筑介绍等道具辅助,让阅听众更为理解作品背后脉络与全貌。
王珮珊说,口述影像专场导览与一般导览从起点便有很大差异,「从报名后就要开始注意,视障者要怎么来?会不会携带手杖还是导盲犬?如果是导盲犬,还要照顾到导盲犬上厕所的需求,这些细节都是我们要思考到的。」其他如导览要适当预留时间给视障者休息、安排辅具触摸梯次等,都是她在过程中逐一摸索到的细小却不可或缺的细节。
不过比起细心,王珮珊认为,「同理心」是她在过程中感到最为重要的本位思考,「还要有非常想让大家都认识这些文物的心情,在这样的心情下,会想到非常多可以帮助他们的小事」。回顾去年推出口述影像导览以来,这些「小事」成为受众最真切的感谢。
「我们其实没有主动要求提供心得,但结束后就会有参与者告诉我们这些辅具做得很好,或是说身为视障者很难有机会接触西方雕塑作品,甚至写心得感谢这些服务。」王珮珊说,每当收到这些回馈,总会想着「啊!一切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