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杜鹃花 永远的黄友棣
乐坛岁寒三友韦瀚章、林声翕、黄友棣。(作者提供)
《广东文献》出版黄友棣纪念专辑。(作者提供)
今年是音乐大师黄友棣教授诞辰111年纪念,人们永远忘不了黄教授30岁创作抗战名曲「杜鹃花」:「淡淡的三月天 杜鹃花开在山坡上,…………」;由高雄市立图书馆授权数位资源提供台北市《广东文献》出版纸本的「纪念专辑」,立下了以典藏资源分享的范式。
黄友棣教授祖籍广东,1987年76岁自香港珠海学院退休迁居台湾高雄,因当地的气候较干燥,便利他眼睛发散水分──才住下两个月眼压即趋正常,可以说高雄治愈了他的眼疾,因此他说自当尽可能对高雄奉献。当年高雄市举办「黄友棣乐展」,隔年他接受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委托访问音乐团体,为交响乐团、多所大专院校合唱团及业余合唱团都曾举办乐展;他并编合唱曲、民歌组曲、钢琴独奏的民歌组曲,另有儿童舞剧、佛教歌曲,为禅学会编安祥歌曲,为社教团体编合唱曲,讲授「合唱中的诗乐合一」。黄教授以前和另两位音乐家韦瀚章教授、林声翕教授(乐坛誉为「岁寒三友」),同获国家文艺基金会特别贡献奖,文化大学何志浩教授曾赠「三人行」诗,将黄教授比拟宋代诗人黄庭坚。
国外称黄友棣教授是华人十大作曲家之一的传奇音乐家,自10岁起即接触音乐,更兴趣广泛,像扬琴、胡琴、月琴及各种弦乐器的奏法自我磨练,连游泳、驾艇、马术、自行车、救伤、消防等,都能获得专科徽章。19岁考入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系,即决心以音乐为教育职志,确定人生方向、目标。22岁发表「我要归故乡」、30岁创作「杜鹃花」两首抗战名曲。「杜鹃花」作词人是1940年中山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四年级学生方健鹏(方芜军)写的一首新诗,描述抗战时一对相恋的青年男女,姑娘要情郎在前方打胜仗,并待凯旋归来把杜鹃花插在他的胸前──但情郎在烽火连天战场实际是「征人未还」。如此纯朴婉约的新诗却触动了当时年轻教师的创作,而且传唱至今已超过八十年时光。
黄教授自我终身教育,46岁远赴罗马进修,研究建立属于中国和声体系,发现古典民歌并不局限在大小调,觉得要谱出好音乐,调适和声必须是古典与现代和声并用,使民歌曲调更和谐大众化;将平生所学文学、诗词、音乐等全部学识融合起来,推广音乐普及化运动,奉行「大乐必易」的音乐哲学,达到「音乐生活化」,更要开辟时代的音乐之路。
缅怀黄教授一生创作逾二千首与专着近七十种,是作曲家、钢琴家、也是音乐教育家、作家、学者,他的年表、生命历程、作品特色综述,对社会贡献翔实资料整理集册──出版「纪念专辑」应是对黄教授诞辰111年的一分回馈。
「纪念专辑」编制是敬谨的,文献发行人叶烱超先生亲撰序文;另举一例,在选用封面「琴韵心声」照片前就有左右面两个版本,后经图书馆再细找出一张黄教授写作时原照,才确认教授是一边用右手在钢琴上谱曲。